卖漏和捡漏

 
卖漏和捡漏
2016-12-16 10:29:14 /故事大全

梁晓新的出名是因为他“卖漏”了一件东西。

在古玩行,把价值高的东西用便宜的价钱卖出去,这叫“卖漏”。

2002年,梁晓新手上有一件75厘米高的青花缠枝花卉纹小水埕,满身开冰片纹,局部吸了烟,品相实在是糟糕,小水埕的落款是:大明宣德年制。

这件小水埕样子实在不好看,所以没怎么犹豫,他就卖给了一位朋友。

出售的价格是28万。

那位朋友花钱用超声波和微波震动的先进技术手段把小水埕彻底地清洗了一次,冰片纹里陈年的吸着物被清理干净,再封上冰片口,请了个高水平的摄影师拍好照片,送去拍卖会。

2003年10月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上,这件小水埕拍出72万元港币。

但故事到这还远没结束。

2005年5月的香港春拍,这件小水埕再次出现在拍卖场,估价80万,成交价101万。

2007年,成交价格201万。

2008年,这件宣德青花水埕估价已经高达400万-600万。

从28万到600万,这件小水埕不断暴涨的身价其实是古玩市场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卖漏”了这件小水埕的梁晓新虽然后悔当时的草率决定,但却保持着良好心态。

“同样一个宣德水埕,在我手上卖28万,别人卖200万,他能看到170万的空间,这个才是真本事。”

藏品的来来去去,捡漏了或卖漏了其实在古玩圈里是很平常的事情,这样的经历已经把梁晓新磨炼得宠辱不惊,在价格的起伏变动中,他更关注的是藏品本身所蕴涵的美和历经的那些悲欢离合。

在收藏圈内,梁晓新也算世家,父亲精于鉴赏明清官窑,藏品丰富,梁晓新戏称自己是官窑堆里长大的,耳濡目染,所以眼力才厉害,加上英文好,所以常在欧洲的私人藏家和拍卖中找到好藏品,且出手极大。家中的藏品数量和价值没法估计,但明清官窑类的硬通货重器实在不少。

在所有藏品中,梁晓新最珍爱的是一对雍正仿成化斗彩官窑碗,这一对碗梁家人得来不易。

上个世纪90年代,梁老爷子从上海的一家老户人家中淘来一只雍正仿成化斗彩官窑碗,很精美,但这类碗应该是成对的,多方打听,另一只却始终不知去向。

梁晓新大学读的本来是化学工程专业,但对古玩珍瓷十分着迷,最终放弃了大学时期的专业,前往伦敦大学学习中国艺术,归来后,子承父业,开始古玩收藏鉴赏生涯。

十多年后,在太平洋拍卖的一次小拍里,梁晓新发现了另一只雍正仿成化斗彩官窑碗,经过仔细鉴别,他断定这只和原来的那只应该就是原本的一对,于是果断买下,花了十多万捡了一个大“漏”。

雍正(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为清圣祖玄烨第四子,在位时间仅为13年,为人细心、严谨,这一特点也很鲜明地体现在官窑瓷器的制作上,《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评价道:“雍正时瓷质极佳,设色亦极精致。有称为雍正彩者,其绿、蓝、红等色均灿烂有光,为雍正一朝之独擅。”

雍正皇帝对清雅秀美的成化瓷器十分喜爱,曾下旨仿制,并且要求十分严格,《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曾有记载。勤于政事的一国之君,居然对一件瓷器花纹的精细程度都亲自作出规定,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之下,雍正仿成化官窑瓷器件件都精美异常,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寻的心头之好。

梁晓新拥有的这对雍正仿成化斗彩官窑碗存世极少,目前所知的资料显示,仅存两对,另外一对曾经在佳士得拍卖中出现过一次后,便再也没有露过面。

有过以前的教训,梁晓新不想“卖漏”这对珍品。

选自《南都周刊》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鞋印
下一篇:严母杖儿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