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清明上河图》

 
发现《清明上河图》
2016-12-16 10:22:58 /故事大全

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行人从长春逃至通化大栗子沟,准备乘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秘密逃往日本,被我人民解放军和苏军截获。溥仪随身携带的一批珠宝玉翠、书法名画也一同被军队收缴,归东北银行代为保管,后被新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接收。

1951年初,年仅37岁的杨仁恺和研究室的同仁们接受了清点这批文物的任务。这一天,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的杨仁恺像往常一样来到寒冷昏暗、条件艰苦的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在这些已经被其他工作人员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作品中,杨仁恺无意间看到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的残破画卷,他顺手便拿了起来。

这时,杨仁恺对这一画卷并没有在意。因为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亲自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最终结果都是明清苏州作坊所绘制的仿摹本。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真迹自北宋以后就神秘地失传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

随着这幅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这时,杨仁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他被眼前这卷古画所震撼。这是一幅长卷的绢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它的年代已十分久远。这幅长卷气势恢弘,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画中描绘手法,无不体现着独特的北宋绘画特征,与自己先前所见的所有仿摹品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这个画卷上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画卷上历代名人的题跋非常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更是琳琅满目、纷繁复杂。难道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自己意外地发现?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的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激动的杨仁恺断定这残破的画卷应该就是800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其后,杨仁恺把画卷照片发表在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长卷就是千百年来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开封的大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到了北宋太宗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北宋宣和年间,在雕梁画栋,巍峨壮阔的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诸城、善画风俗画的年轻画师,他叫张择端。游学汴京的张择端被屋宇林立,繁花似锦的东京城所打动,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立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东京写真。

张择端夜晚给寺院修补佛教壁画,白天则在寺里香积厨的简陋仓房里潜心作画。一天,宋徽宗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在香积厨简陋仓房的画案前,宋徽宗召见了正在潜心作画的年轻人张择端。交谈之中,两人十分投机,相见恨晚。作为丹青高手的宋徽宗认为,眼前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是大宋不可多得的绘画奇才。所以,他立即下旨将张择端召入皇家翰林图画院。

从此,张择端废寝忘食,潜心绘制长卷。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这幅长卷。当摆放在宋徽宗御案上的这幅长卷被张择端慢慢地展开时,一下子便把宋徽宗的目光吸引住了。画卷中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东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他的面前。

这幅长达5米多的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时节市井百态,跃然纸上。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的宋徽宗称这幅长卷为“神品”。

大喜过望的宋徽宗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专门盖上了他这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此,将这幅长卷视为珍宝,收入皇宫内府秘藏,宋徽宗也就成为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人。

从这以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就是后世帝王权贵、文人墨客把玩欣赏、巧取豪夺的目标。在800多年里,它辗转飘零,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汴梁陷落,古都变成一片废墟。第二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抢掠无数珍藏北返,《清明上河图》便在兵荒马乱中被盗出宫,流散民间,不知去向。直到北宋亡国六十年之后,这幅长卷开始在民间神秘地辗转、出现。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真本又传奇般地多次易主。从诗人李东阳到官员陆完,又到权倾朝野的宰相严嵩父子手中。后来,严嵩被弹劾,其家产充公,画卷再度收入明朝皇宫。

但是,明万历年间,这卷画又神秘地失踪了。同时,在宫中却传出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小太监认为《清明上河图》太珍贵了,就想偷出来。不想仓库保管的负责人过来了,非常害怕的小太监就把这卷画偷偷藏到御沟里。之后连着下了三天的大雨,把这张图给毁了,拿出来全是片汤了。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名画失踪便不了了之。后来,人们才知《清明上河图》落入权势显赫的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因为冯保也忍不住在画卷后加了题跋,把他得到这幅名画的时间记录得清清楚楚。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掩人耳目,已避别人追查罢了。

冯保以后200余年中,此画便下落不明了。而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却广为流行。

清乾隆年间,极为喜爱书画的乾隆皇帝曾命内宫搜寻《清明上河图》真本,虽然找出了一些藏本,但乾隆看过后皆不满意,便认为真本“上河图”已失传。于是,乾隆命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在1736年合力重作一幅。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这就是近代知名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或许正由于乾隆如此大规模的重作,世人都以为张择端的真本已从人间消失了。不想到了乾隆晚期,《清明上河图》又神秘地重现江湖,后辗转落入当时湖广总督毕沅之手。毕家被抄后,《清明上河图》再入宫中,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与其他书画精品一起,被逊帝溥仪以赏其弟溥杰为名盗出宫。1932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就任伪满洲国皇帝。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度过了长达13年零4个月的岁月……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不解之谜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金代张著在收藏《清明上河图》时,留下首篇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金人张著寥寥数语的题跋是关于画家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的记载。据此题跋,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张择端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堪称稀世神品的《清明上河图》,同时也留下了关于他自己的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

选自《人力资源报》2015.04.04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清明节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