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人生的三次跨越

 
李开复人生的三次跨越
2017-04-13 09:30:04 /故事大全

故事大全民间故事大全栏目整理和收集了一些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 篇关于李开复人生的三次跨越的民间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李开复人生的三次跨越吧。

他曾经是苹果电脑公司举足轻重的技术专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功勋卓著的首任院长。在学术领域,他是攻坚挫锐的科研天才;在管理层面,他又是运筹帷幄的领军人物。而在很多年轻人心目中,他不仅是偶像,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导师。身为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的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献给了中国青年的教育和成长。他写给中国学生的信在广大学子中间广为流传,有人送了他一个称号一"校园教父"......

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并不感兴趣、没有成就感的领域

李开复祖籍四川,出生于台北。1972年,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家人把11岁的他送到了美国。在风光秀丽的田纳西州,有一个小镇叫橡树岭,李开复就读于这里的一所天主教小学。来美国的第一年,还没过语言关,听课像听天书,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看武侠小说。一年后,他基本上适应了英文环境,开始了正常的学习。

从此,这所学校出了一个数学天才。李开复总是在各种数学比赛中获奖,功课成为理所当然的第一名。高中时,学校安装了一台很旧的ibm电脑,李开复对它,着了迷,他常去那里玩,编游戏,做运算。在电脑神奇的世界里,他感到了无穷的乐趣。

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审慎分析自己未来的成长目标后,他在大二时决定转入计算机系。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还属于新事物,哥伦比亚大学的计算机系也刚刚创立,不到30人。从受人尊敬的律师到一个前途不明的"计算机工作者",李开复转专业的风险可谓不小。朋友们劝他谨慎考虑,但是他思考后的结论是: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并不感兴趣、没有成就感的领域。一辈子从事一份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1983年,李开复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之后他进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88年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有着十分自由而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入学之后,计算机学院的上百位教授每人每天作一个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以便决定自己的导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经过一个月的了解和考虑,李开复决定投身人工智能的研究。-个偶然的机会,李开复采用统计学的方式研究语言识别,这在他脑子里形成了-个初步的思路。李开复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尽管瑞迪教授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他还是同意了李开复的想法,让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并答应为他提供最好的计算机。

这项研究使李开复确信,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语言识别比专家系统更具优势。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研究项目中来,开始了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研究,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1987年12月,李开复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的语言识别率从40%一下子上升到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言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学的方法。

从苹果到微软再到google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由于老师的挽留,李开复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在了学校,继续从事这-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他的论文发表之后,有着良好的商业意识的瑞迪教授将他的结果做成了一个软件,并以每年10万美元的价格许可给一些大型商业机构,当时ibm、苹果、微软等10多家公司都在当年就购买了技术许可,李开复从此成为各大公司瞄准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而苹果电脑则扮演着最令人激动的角色。苹果公司一次又一次找到李开复,邀请他去硅谷参观。硅谷的勃勃生气,以及苹果走向每一个家庭的理念让李开复感到振奋。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加盟苹果,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1990年到1996年,李开复在苹果电脑公司工作了6年,从语音组经理到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再到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这一路的升迁与他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

1997年,比尔.盖茨来到中国访问。在清华大学与学生的对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最终下定决心,投资8000万美元在北京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要使微软在海外的第二个实验机构成为世界级的,亚洲最高水平的软件科技研究院。

正当比尔.盖茨在寻找一个"既懂研究,又懂管理"的人来担当此重任时,他遇到了李开复。在华人研究员、同时也是李开复的校友黄学东的极力推荐下,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负责在中国组建研究院。这段日子可以说是李开复在微软最开心的时光之一。他不仅从海内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到中国研究院工作,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改变了微软在国人心中的霸权形象,他被称为微软的"亲善大使"。

2000年李开复升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身旁7位核心智囊团成员之一,也是微软千围权力最高的华人。但是,2005年,李开复做了另外一个选择。加盟google,身兼全球副总裁与大中华区总裁重任。这个轰动世界互联网界的跳槽事件引起外界的猜测和不同版本的解读。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想要回国工作,"做有更多影响力的事情"。他的想法日趋成熟,他希望寻找某个机会。得知google有意要建中国公司后,李开复给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发了一个邮件:"听说google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计划,我们可以聊聊。"

通过两个多月的考察,经过与ceo和两位创始人的面谈,和更多google员工的交流,通过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2005年7月5日,他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第一句话说:"ineedtofollowmyhean(我要追随我心的选择)",听从内心的召唤,找一个更有激情、更能学习的地方。

一不小心成了"校园教父"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不断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们的热情让他感动。

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邮件寻求帮助,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2000年8月,一纸调令。李开复被召回微软美国总部,临行前的-件事,更让李开复坚定了从事自己"第二职业"-关注中国学生和中国教育。当时,一位"来自名牌大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来到李开复办公室,问:"开复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一尤其是在每次发放薪水时,管理者一定会有大权在握的感觉。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李开复问:"你认为,成功到底是什么呢?"

"成功就是有财富、有地位,成功就是做领导、管人。"

李开复没想到,"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对成功的认识竟然有这样的误解"。而在长达几年的与中国大学生的沟通中,李开复发现这种对成功的认识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学生在价值取向卜的一种迷茫,很多人走入一元化的成功误区无法自拔......我对中国学生最大的感受是他们活得并不快乐。"

这种情形让他十分焦虑。回到微轨总部后的5年里,李开复始终牵挂着中国学生,他先后回国15次,做了50场演讲。同时他想到,也许自己可以拿起笔来,以自己对成功的思考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给广大中国学生写一封信。"我觉得,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愿望,也是我作为一个有机会融汇中西的华人学者所应尽的义务。"

这就是2000年6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这封信和李开复的一篇文章《我的人才观》一起,经由互联网在高校中迅速流传开来,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2003年12月,结合自己事业的成长,李开复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着重谈情商和领导能力方面的问题。

后来有两个学生找到李开复,说你写的信都是给最优秀的学生看的,但很多的普通学生更需要帮助。于是,2004年5月,李开复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士,李开复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查阅资料,下载文章,购买图书,咨询专家,做了大量工作。

接着,李开复又陆续写了几封给大学生的信。为了方便与学生的沟通,他还创办了一个专门与中国大学生交流的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李开复将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沟通上。他虽然中文口语流利,但用电脑录入中文却非常吃力,但后来他发现中国学生无法用英文与他正常通信时,就开始耗费大量时间学习中文录入,最后用他的"蜗牛"速度竟然写了一本20万字激励中国学生奋发追求理想的书--《做最好的自己》。

这位企业高管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不务正业"所产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他的正业。而让他很欣慰的是"google相当支持我继续帮助中国学生"。

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李开复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美国头脑中国心

李开复的书房里悬挂着一幅钱穆墨宝:"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这幅作品是父亲赠给他的,这十个字,他视为父亲留给自己最宝贵的遗产。

虽然李开复只在父亲身边生长到11岁,用他自己的话说:"父亲对我影响更多是他去世后,我再回头看他做的事,感觉一种无声的尊严在诱导我怎么做人。"

年轻时李开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有一次在清华演讲,中间有-个学生突然问道:"你为什么来中国工作?你来这段时间有什么感想?"之前从来没有被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李开复突然就想到了父亲。李开复的回答是:"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亲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我希望,当我年老体弱时,回首往事,我会很自豪,我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我希望,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后,人们想起我,会说,李开复曾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这样,我就会觉得没有虚度过这一生。"

"让我感动的是,一向骄傲的清华学生掌声不断,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他们被这段话打动。本来我从没有刻意想过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丝毫准备和防备时,最真的话就出来了,讲完后我自己也很奇怪,这也许是最本能的回答。事后我想想这句话在我心里其实已经很久了,只是借这个机会释放出来而已。"李开复说自己来中国工作,从科技领域涉足教育,也许是父亲冥冥中的安排。"父亲忧国忧民之心终生不渝。病中曾做梦,在水边拾获一方纸,上面跃然四字“中华之恋”,魂牵梦系的故土情长啊"!

"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我会帮他出版他未完成的书,父亲只是用深深的眼光看着我,没有反应。后来我理解到,父亲对我的希望并不是出版那本书,而是我作为他的儿子,能帮他做完没有做完的事。"当年,他的父亲一直有一爪,心愿未了:写一本书--中国人未来的希望。从此,李开复又有一份使命感,寻找中国人未来的希单。背负父命的他,相信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以上就是李开复人生的三次跨越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知道更多,请订阅故事大全微信订阅号:gsjx365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