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故事大全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婶母以瓜教贤侄,奋发成才皇甫谧:
皇甫谧(音密215—282),我国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皇甫谧自幼父母双亡,一直跟着叔父生活,不幸叔父也过早去世,婶母任氏便承担起抚育他的责任。
皇甫谧父母双亡,婶母省吃俭用供养他。他小时好吃贪玩,不爱读书。婶母利用吃瓜教育他……
婶母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皇甫谧身上,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她尽量省吃俭用,而叫皇甫谧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可是没想到过分的宠爱,反而使这个孤儿从小养成了坏习惯。他既不爱读书,又不愿劳动,整天和一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鬼混在一起。人们都说他是个不成才的放荡儿。任氏十分焦急,费尽口舌去规劝他、告诫他,但他都是当面应承几句,过后依然故我,没有什么明显改进。后来,婶母决心找一个适当时机,狠狠刺一下这不争气的侄子。
皇甫谧学习不求上进,但对婶母十分孝敬,他知道婶母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十分不易,因此,皇甫谧每次从外边回来,总是向婶母问寒问暖,有时还带点东西回来孝敬老人。
有一天,皇甫谧到瓜市上去玩,一个卖瓜的朋友送给他一个刚上市的瓜。他很高兴,自己舍不得吃,便把瓜拿回家去,先让婶母尝尝新。没想到,婶母很生气地说,“你呀!什么时候才能懂事呢?都是20多岁的人了,还不务正业,不知学,不晓理,成天游游荡荡¨心思一点也不用在学业上,叫我这做长辈的怎么不为你担忧和痛心呢?你以为给我瓜吃就算孝顺吗?我就会高兴了吗?古人说过:每天早晚都能给长辈送上牛、羊、猪肉,也不能算孝顺。我对你也多次说过了,最大的孝顺是你要走正道,发愤学习,要干正事。”
皇甫谧听着婶母语重心长的教诲,呆呆地站在那里,似乎有所触动。只听见婶母继续说:“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学好,搬了三次家;曾子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学说谎,毫不迟疑地杀了一头猪。我对你的教育比不上他们,可是为了你学好,我也没少费心思啊!你身为男子汉,怎么就这么不长志气,一点不争气呢?”说到这里,任氏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说话的声音也渐渐沙哑了。
皇甫谧听着婶母的这番肺腑之言,越发感到悔恨交加,惭愧得无地自容。他向婶母表示,今后一定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任氏故意表示不相信,她说:“我看,你改也难哩!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说完,便不理他继续织起布来。那沉重的机杼之声,一下一下地敲打着皇甫谧的心。
婶母这次煞费苦心的教育,深深感动了皇甫谧,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想,孟子、曾子经过苦学能成为有学问的人,我为什么就不能呢?他跪在地上向婶母庄重表示,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发愤学习,做一个有学问、有出息的人。
从此以后,皇甫谧果真变得勤快了。白天,他帮助婶母料理家务,下田干活;晚上,他埋头灯下,苦读书卷。皇甫谧一边辛勤务农,一面挤些时间跑到邻近的一位叫席坦那的老先生家里去读书求教。后来,他渐渐有了自学能力,更是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甚至在耕田种地的时候,也随身带着书,边劳动边学习。这样的学习生活一直坚持了好几十年,终于成为一位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皇甫谧中年患病,半身不遂,痛苦得想死。婶母又教他身残志坚,战胜困难。他终于在医学、文学、史学等多方面著书立说,卓有贡献。
皇甫谧中年不幸患了风湿麻痹症,半身不遂,行动非常困难,他痛苦极了,想自杀一死,了此一生。这时,婶母对他说:“你读了那么多书,就是要为世上做点事,这样随便就死了去,过去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况且,怎么知道病一定治不好了呢?”皇甫谧听了婶母的话,打消了自杀的念头,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攻读,手不释卷,刻苦钻研,潜心著书,常常连吃饭睡觉都忘了,被人称为“书淫”。有人劝他说:“你这样废寝忘食,不要命的用功,会伤害身体的,还是节制一下吧!”他回答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只要早上能学到知识,即使让我晚上死了,也不觉得命短。何况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并不决定于是否勤学呢!
以上就是婶母以瓜教贤侄,奋发成才皇甫谧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知道更多,请订阅故事大全微信订阅号:gsjx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