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故事大全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民间金故事:祸起金匾:
这一日,忽闻传讯,说是京城凡是魏忠贤题匾的楼堂店舍,几乎均遭奇火。新皇为除阉患,旨令寸剐魏尸,悬首河间府。百姓多年苦于阉党淫威,为发泄怒火,暗烧与魏奸有“瓜葛”的场所。老二心惊不安,急急赶赴京城。果不出所料,“宝善堂”已化为一片废墟。侉子巷街邻告之,药堂夜遭猛火,老大一家未能逃出。老二心头一颤,那泪珠便成了串。忙磕头央人从残瓦焦木中挖出兄嫂骨骸,重金葬骨入土。
理完丧事离京,来到珠市口,正遇处决死囚队伍。老二抬头一望,亡命牌下,却是当年夜送黄绫的瘸子。忙向知情者打探。原来,瘸汉拾得宫中丢弃的破烂,辨出秉笔太监魏忠贤的字体,临摹仿制,乱赠墨迹混饭吃。魏忠贤胸墨不多,却好题词遣墨,街头遍是“九千岁”题匾,瘸子得以鱼目混珠。如今清除阉党,瘸汉也纳入被杀之列。
老二顿悟,暗叹,兄长呀,福也此人,祸也此人。感叹毕,买碗水酒送与上路人。
瘸汉透过遮面发丝认出老二,叼住碗沿喝下水酒:“送酒之恩,来世再报。”
老二想了想:“不图来世,只望现在索要几个真字。”
瘸汉诧然:“哪几个字?”
“宝善堂。”
瘸汉朗声大笑。随后,咬住笔杆,摇头顿首,在老二托展的白绫布上浑然挥就。
老二回到保定府。转年药堂开张,门楣之匾,正是那瘸汉叼笔遗迹。
日月如梭,悠悠时光已进民国。
“宝善堂”跨朝越代成了老店。它坐落在保定城内西大街上,青砖磨面的墙舍,檀木镂花的门窗,雕梁画栋,四壁生辉。端庄古雅的一座二层灰楼,凝聚着岁月,透散着药香。
掌柜刘氏五十余岁,瓜皮蒜头小帽,黑绸暗花长袍,白布袜,黑洒鞋,一副精明老到的气派。白日坐堂行医,晚间指点徒儿碾药制丸。百年老店,久负盛名,不仅贫富百姓都认“宝善堂”,就连驻保的封疆大吏、省市大员也常派人来问病撮药。
驻保督军原武举出身,年近半百,因纳着三妾,昼夜操劳,须进补品,隔三差五命副官来“宝善堂”撮药。
副官也姓刘,二十七八岁,剑眉细目,白脸黑胡,一身戎装,十分威风。因常光顾“宝善堂”,又与掌柜同姓,一来二去,渐渐混熟,竟称兄道弟起来。
这日,刘副官又来。取药毕,吃茶闲谈。
副官道:“刘兄,我早就想说,端端的一座大药店,可门楣匾额实在不敢恭维。”
确实,店门匾额,年道久远,漆剥木裂,老苍寒酸,且上书三字,缺章少法,更无落款印鉴,自然绝非出自名家之手。这么块破烂匾额,挂在堂皇的店门,实在看着硌眼。
掌柜道:“副官言之不差。敝店匾额的确陋俗,然为祖上所制,传留至今,岂好擅动。”
副官道:“这样吧。我请督军抽空题上店名,换匾,想必先祖列宗也是巴望不得的事。”
掌柜连忙摆手:“敝店俗匾,不足挂齿,岂敢劳驾督军。不必,不必。”
副官挥手定夺:“老兄差矣。人凭名,店凭匾。‘宝善堂’若换了督军的匾额,不亚于悬了尚方宝剑,不仅吓退恶徒无赖,还保你日进斗金,大大发财。”
读完本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你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欢迎订阅故事大全微信订阅号:gsjx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