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作证的大榆树:
大树作证人,这端的是忽悠谁?
一、证人竟是一棵老榆树
陶睿陶大人是旧桥县的县令,早在十天前,他就接到了柳州府的通知,说知府明大人今天就要到旧桥县来视察。旧桥县只是一个人不满万的小县,除了“老榆皮面”是这里的特产外,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来招待明大人了。
明大人新官上任,陶知县和他也不熟,该怎么招待呢?陶知县正在发愁呢,忽听外面传来了击鼓鸣冤的声音,急忙换上官服,来到了大堂上。
只见两个人斗得跟乌眼鸡似的,互相揪着脖领子,拉拉扯扯,来到了大堂之上。这两个人一个是肥头大耳的粉商胡老三,一个是倒腾榆皮面的老板余豁牙子。
陶知县一问,两个人都争着说自己是原告。分不清楚原告被告,这案子没法审啊。陶知县一指胡老三的鼻子:“你先说!”
胡老三把自己告状的理由说了出来,原来他和余豁牙子是好朋友,半年前,他进粉条的时候本钱不凑手,就向余豁牙子借了20两银子。十天前,胡老三在官路上巧遇余豁牙子,就把20两银子还给了他。
旁边跪着的余豁牙子大叫道:“大人,莫听他的一面之词!十天前,我和他在路上巧遇不假,可他没还我20两银子啊。”
两个人以前私交甚厚,还钱时因为数目不大,所以也就没打收条,现在一个说给了,一个说没收到,这案子可叫陶大人怎么断啊!
陶知县沉吟了一会,对胡老三道:“还银子的时候,你旁边可有证人?”
胡老三把脑袋摇成了货郎鼓,当时他还余豁牙子银子的时候,就是偶遇,哪有什么证人啊。胡老三也不傻,知道没有证人,官司也难打赢,他搜肠刮肚地想了半天,一拍脑袋,叫道:“我记起来了,那天在官路上还银子的时候,我们俩的旁边有一棵大榆树!”
余豁牙子冷笑道:“大人,他胡说,我们见面不假,可是路边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榆树!”
陶大人可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大榆树当证人?听着都荒谬!这要是换了个糊涂知县,早将他们一顿乱棍赶出县衙了。陶知县想了想,对胡老三说道:“既然那棵大榆树可以为你作证,本县就把公堂移到大榆树那里,将那大树一番审问就是了!”
一听说要审树,胡老三和余豁牙子也都愣住了。
二、不对味的榆皮面
陶知县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坐在凉轿上,领着十几个公差直奔县城外的官路。旧桥县治安良好,可以说是夜不闭户,陶知县平日里也难得有个案子审,今天听堂的老百姓一听说陶大人要出城审树,也都来了兴趣,一传十,十传百,陶知县身后跟着两三百名看热闹的闲人。
陶知县坐轿出城,经过官路边牛家老榆皮面店的时候,都已经快到中午了。陶大人一压轿杆,四个轿夫急忙把凉轿停了下来。陶大人摸了一把“咕咕”作响的肚子,对胡老三和余豁牙子提议道:“两位陪本县吃碗老榆皮面如何?”
榆皮面可是旧桥县的特产,若论风味和嚼口,属牛家的老榆皮面为最佳。既然来到了牛家的榆皮面馆前,自然不容错过。陶知县领着两个人走了进去。
牛掌柜一见陶知县光临,急忙亲自下厨房,做了三碗老榆皮面,用木头盘子端了上来。这榆皮面的原料是黑色的荞麦粉,这种荞麦粉是旧桥县的特产,黏性极大,为了叫面条更脆更滑,更有嚼口,面条中还要加上捣烂的榆树嫩皮,经过一番加工,就成了味道独特的老榆皮面了。
三只老海碗中装着黑溜溜的面条,红红的辣子和翠绿的香菜飘在汤碗里。陶知县闻着浓浓的面香,也不客气,不大一会,三个人都先后把榆皮面吃完了。陶知县吃完面,一吧嗒嘴,说道:“不对味啊!”要说牛家的老榆皮面他可没少吃,刚才吃的这碗榆皮面不仅味道不对,嚼口也大打折扣了呢!
牛老板一脸的惶恐,连连作揖道:“大人,您也知道啊,今年旧桥县闹了蝗灾,做老榆皮面的荞麦基本绝收,这荞麦粉都是我从邻县买来的啊!”老榆皮面能够有嚼口,都是因为加进了嫩榆皮的缘故,说起嫩榆皮,那就更不用提了,一棵榆树长大成材,最少也得十年,可是扒光一棵榆树里面的嫩皮半个时辰也就足够了,扒来扒去,旧桥县的榆树早在去年就已经全部死绝了。他们牛家面店每年都得给朝廷进贡3000斤的榆皮干面条,荞麦粉倒好说,可是到哪弄那么多的嫩榆树皮啊,牛老板为这事情正愁着呢。
现在他们用的榆皮都是从邻县运来的呢。余豁牙子听牛掌柜说完,激动得“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口中叫道:“大人,您都听到了,旧桥县的榆树皮都已经被扒光了,哪里还有榆树呢!胡老三说在榆树底下还我银子,他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胡老三这才明白陶大人带他们两个吃榆皮面的真正目的,他毕竟老于世故,拍着胸口大叫道:“大人,那棵大榆树就在前面不远处,有没有,您过去一看便知!”
陶知县也不理两个人的争吵,丢下六枚老钱,一甩袖子出了牛家面店。走了没有一里路,果然发现官路边长着一棵高大的榆树。
以上就是会作证的大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