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一个例子。在东华校园,机动车道四通八达,每天经过的车辆不算多,也绝不少,却没有红绿灯。第一次坐车进学校是在夜里,看不清路况,觉得走一段车子就会减速,然后咯噔咯噔地越过一道凸起物,周而复始。这让我有点纳闷。
第二天,我才发现,原来,每条路上,在拐弯处、道路交叉处或上下桥处,都会有一个用白色油漆写的很大的“慢”字,隔不远还有几道白线,接着又是一道黄黑相间的弧形减速带。仔细走到跟前,发现那个“慢”字和那些白线都不是平面的,而是有一定的突起。后来我才知道,东华大学的教授们,管那道减速带叫“面包”。有时候,他们甚至有点讨厌那些频繁出现的“面包”,视它们为“路障”。
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那些“面包”让我唏嘘不已。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人性化、也很有效的减速设计。
一个好的设计要从人性的最低端开始,要把人的劣根性和惰性充分考虑在内。如果说,那个“慢”字是对你的善意提醒,那么几道白线和那一道道减速带,就是用实物的形式让你“快”不起来。如果你还心疼你的爱车,你就不能不降低速度,缓缓而过。
当你缓缓经过的时候,那些路人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什么是教养?教养,绝不是对人性善的信仰。
教养,有时候就是对人的劣根设置减速的路障。
那些物质层面的形而下的路障,最终成就了某种教养。
试想,如果仅有那个“慢”字而没有那些“面包”,会有多少车辆在校园里呼啸而过?
这还是一个细节,但这个细节很具哲学的阐释价值。人性总是有善有恶,你不能假定每个人都能自律到一看到“慢”字标记、一看到行人就会自动刹车减速,那么就给他们设计一些“面包”,让开车的人多“吃”一些“面包”,行人就会多一份安全。久而久之,由人驾驶的汽车才能学会礼让制造了汽车的人,即使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
在台湾,也有不少在大街小巷跑得很快的摩托车,但我发现,无论他们跑得多快,在有行人的地方,都会放慢速度,更不会把红灯当做猴屁股,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