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举孝廉

 
强项令举孝廉
2015-07-31 09:43:44 /故事大全

东汉建武年间,强项令董宣曾在怀县(今武陟县)任县令多年。在武陟县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董宣举荐董永为孝廉的故事。

董宣为了怀县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就做出了“以孝贤治怀县”的决策,号令官吏,发动百姓,层层推选、举荐孝贤人物,以作为全县百姓的学习榜样。他最终确定了“十大孝贤”,其中有:卖身葬父、治病救人的董永,代父戍边、屡建军功的孙瑜,富而好义、捐资济贫的耿林,置粥赈灾、惠及乡党的申桥,急人所难、乐于助人的杜良,吮痈嗍疮、侍母至孝的马恂,绕膝如童、博父笑颜的郑山,五世同居、一门孝友的张义,遵纪守法、宁死不贼的王元,拾金不昧、廉让可风的黄平妻。因董永不光本人至孝,而且行医乡村,惠泽全县,名声最大,知者最多,遂被推为怀县十大孝贤之首。董宣把十大孝贤的感人事迹张榜公布全县各村,人心莫不震动,民风顿时大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孝义日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怀县大治。

光武帝刘秀闻知此事,大加赞赏,授意董宣举荐一人为孝廉,逐级上报朝廷。于是董宣就把董永的事迹写成公文,盖了官印,报给了司徒蔡茂。据《后汉书·蔡茂传》记载,蔡茂“以儒学显,征试博士”,是个著名的大儒,非常推崇孝道。蔡茂非常赏识董宣的才干,“茂喜宣刚正”,多次为董宣解难。蔡茂是怀县蔡庄(今武陟县北郭乡蔡庄)人,与小董村隔河相望。自己家乡出了董永这样仁德贤孝的人物,他也感到光荣。蔡茂十分高兴,签了附议“赞同”,写上自己的大名,盖了官印,拿着去找祭遵。祭遵问:“是不是沁河北边住的那个董永。”蔡茂说:“是的。大人认识董永?”祭遵神秘地一笑说:“不光我认识,万岁爷也认识他。我跟着万岁爷东逃西逃,曾在董永的茅草庵里躲过几天。董永给万岁爷治过病、裹过伤。不过这事现在不能再提,得给万岁爷留个面子。”祭遵提笔写到“董永为孝廉,天下心服”,题名盖印,呈报给了光武帝刘秀。刘秀看罢奏章,心里觉得董永这个名字很熟,问祭遵:“这个人好象认识,朕一时记不清了。”祭遵低着头,轻声提醒说,万岁记不记得有一个采药老汉,吆喝了一声:“蒿底下没人,只有一个老窝瓜。”刘秀脸一红,忙说:“记得记得。”他们君臣说的是王莽篡位,刘秀起兵反王莽。王莽撵刘秀,一直撵到怀县。刘秀在怀县东逃西逃,今武陟县有东陶、西陶、大陶、小陶等六个陶村,都是刘秀当年逃难之处,后代文人为了美化刘秀,就雅改“逃村”为陶村。有一次,刘秀和祭遵见四面都是王莽的新军,就躲在了沁河滩的蒿草丛中。王莽兵马找不见刘秀,将军问:“那棵蒿下边是啥?快去看看。”当时董永正在那里采药,大声吆喝说:“蒿底下没人,只有个老窝瓜。”王莽的兵马走了,刘秀、祭遵逃脱了劫难,到董永家里藏了几天。董永让他们吃“天地馍”,喝油茶饭,为他俩疗伤治病。刘秀对此感恩不尽。后来刘秀登基当了皇帝,并在怀县建行宫,常来居住。武陟有句歇后语:蒿底下藏窝瓜——大不涉意。就是说想不到藏在蒿草底下的刘秀能当上皇帝,于是就有了这句俗话。当时,刘秀看了蔡茂、祭遵的奏章,金口玉言,说了句:“可,依众卿所奏”。就这样,董永成了孝廉,这也是刘秀对董永感恩知报的封赏。

汉光武帝把董永表彰为孝道典型,在全国大力宣扬,使董永在全国的影响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里面当然也离不开董宣的举荐之功。董永是一个以孝行著称天下,虽举过孝廉得到过全国性的荣誉,却没有作过官的普通百姓,他成了倍受全国穷苦大众崇拜的精神偶像。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