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是中国的骄傲。虽然我们的运输已经极少用到漕运,但是隋唐大运河仍值得被我们记起,因为它曾推动过中国的交通运输。然而,在中国的运河中,大家都熟悉京杭大运河,极少人熟悉隋唐大运河,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前者。
京杭大运河的称谓,是元朝以来以北京为首都的裁弯取直改道后形成的运河,其称谓是元朝以后的运河。但在大运河的整个形成期间,仅是一个历史阶段,也即大运河的最后阶段。
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初始阶段:为公元前486年的东周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工,开挖了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引长江水入淮河,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全长170公里,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统一中国,从今淮安至扬州,开山阳渎。后又采取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的取直整治。
大运河的形成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
隋灭陈完成中国统一,继隋炀帝杨广即位,为巩固国家统一,更好的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物资为中央政府掌握,更由于隋中央政府对江淮经济的依赖,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通济渠公元605年开凿。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
永济渠公元608年开凿。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开通镇江至杭州段,长400公里。这样,从首都洛阳到江都、到浙江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
隋唐大运河遗址
至此,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而在这条水运大动脉中位于洛阳盆地的洛河,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她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御河。同时也是千年古都洛阳之御河。
隋唐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行幸江都,即俗说的“下扬州观琼花”:“发显仁宫,出洛口,御龙舟。舟四重,高45尺,长200尺。上重有大殿、朝堂,中二重有房百二十间,皆饰以金玉沉檀。挽船士八万人,美女九千人,皆以锦绣之采,艳丽夺目,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到了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在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今大营村南):“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在洛河上是“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由于隋唐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江都等重要城市。
北宋时期,首都在开封,洛阳为西京。洛河水运仍很发达,是洛阳、陕西、河东向汴梁运货的交通枢纽。
元代以后,国都变迁到北京。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航运的目标也由洛阳转到了北京,元代便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的大改道,缩短航运里程九百公里,形成了自元代以来的“京杭大运河”,并留下了“流成的杭州,漂来的北京”的佳话。而作为国家“交公粮”的“洛河漕运”逐渐衰退,但伊洛河的地方货运依然旺盛。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洛河上依旧是桅樯如林,伊河上仍然是舟楫如梭。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7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