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历史除了风流还有诗情画意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奇谈怪事 > 猎奇 >
 
团扇历史除了风流还有诗情画意
2016-12-13 13:07:34 /故事大全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摇曳的团扇都在妓院里,其实团扇摇曳的不止是风流,还有诗情画意。团扇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和妇女一致青睐,作为一种主流,而大为发展。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团扇历史里的诗情画意。

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这个场面,我们从史籍、古画上也经常看到。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团扇历史里的诗情画意。

其实,给帝王遮阳挡风避沙自有“华盖”甚至“肉盾”等更好的物什,为什么要用到扇子呢?个人猜想,这里更多的是炫耀和排场的作用,以示帝王的威严,跟遮阳避沙没有多少关系。

西汉以后,扇子才用来取凉,加上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因用洁白细绢制成,故又称“绢扇”。

制作除了用绢外,材料也有用绫、罗、纱等丝织品的,又因其“团团如明月”,也称为“团扇”。这种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和妇女一致青睐,作为一种主流,而大为发展。

团扇在结构和装饰上,力求精致、华丽、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椭圆、海棠、长方、曲线等形状。

也有的以檀香木制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极具情调。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可见,至少在魏晋就流行扇上作画了。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

生意这么好做,为什么不叫王羲之多题几把?史书没说,不得而知。

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既然,有人带头在团扇上题字作画,而且看上去确实很美,此风就一发不可收了,以至于执一把啥都没有的“素扇”,都不好意思出门。

扇面上的书画,或直接以书墨,或以刺绣,既绘山水楼台、草虫花鸟,又有诗词歌赋,精巧雅致。

有的人还嫌不够“拉风”,还为扇子配上扇坠、流苏、玉器之饰,也不知道他们都怎么想的。

这样的扇子不仅女人喜欢,文人雅士也几乎人人手持一把讲究的画扇,以表个人审美喜好。

这不是我胡说八道,有大诗人王昌龄《长信愁》诗为证:“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大诗人一般不骗人,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团扇摇身一变,成了装逼利器,不仅仅是为了扇风取凉,变艺术品了。

扇面上的文章做够了,团扇在款式也开始争奇斗艳。

《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也许是“物极必反”,你把团扇打扮成圣诞树,挂满了扇坠、流苏、玉器,饰品装太多了,携带起来开始有点不方便,更不用说使用了。

于是,男人们装逼装累了,开始反思。

但对于很少出门的闺阁仕女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她们身处闺阁,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团扇,应该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女性化了。

汉末时期,王公大人带头不玩团扇了,开始玩起“腰扇”。

腰扇,就是折扇。宋元著名的史学家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南齐高帝时)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

这种折叠扇在中国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不知是什么原因,在隋唐两朝没有发展起来?

日本人和高丽人在唐朝学了折扇以后,经过改良,到北宋时,因其“精致非中国所及”(苏轼语),作为贡品,入贡中国。换句话说,就是日本人高丽人给折扇穿上了马甲,又送回娘家了。

但是中国这时不断改朝换代,战乱连连,国人颠沛流离,已经认不出这个穿马甲的“外甥”,以至于南宋以来史家,多以为折扇是舶来品。此为题外话,不提。

北宋时期,折扇因其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慢慢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物。

看来,方便使用才是硬道理,扛着那把已经变成圣诞树的团扇装逼,偶尔为之,可以,次数多了,很累。而后,折扇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

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折扇流行后,与团扇并驾齐驱,出门在外的文人雅士,和身处闺阁的妃嫔仕女,各取所需,各享所爱,但“掌柜的”不用了,团扇在使用上慢慢势单,更多的是作为艺术精品被广为收藏。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