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将艺技视为一种文化财产,正积极地保护著。而在京都等有艺技文化的特色城市,还有所谓“芸妓/舞妓変身”的商业服务,可以让女性游客打扮成艺技或舞技,亲身体验艺技文化之美。
另外由于交通的方便,现代的艺技也会应邀到远地出差表演,亦有助于艺技文化的拓展及增加世界各地对艺技文化的了解。但和世界上许多传统艺术一样,后继无人仍是最大的压力。
尽管艺技艺术与世界众多传统文化一样,不得不面对走向没落的命运,但是以后的一段长时间内,艺技将仍然作为京都的艺术象征而存在,并被日本视为不可多得文化瑰宝。
中村喜春(1913年-2003年)于1983年,推出自传《东京艺伎回忆录》。1985年,推出另一本著作《痛悼日本》。中村喜春先后共有10本作品面世。
日本艺技来源及特点
艺妓(汉语也作艺伎)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工作者。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妓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传统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艺妓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艺妓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参见: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