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句话,“我们需要在一起时可以尽情打开自己的人”。很同意。成年人交朋友,投缘比投机重要。
一
这两年新认识了几个小伙伴。
其中一个是我的室友s。我跟s性格南辕北辙,信仰更是不同,按理说应该话不投机,形同陌路,偏偏我们一见如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类似于soulmate的奇妙关系。
时不时探讨一下各自的困惑,交换下彼此的想法,还发明出一问一答的形式考察对方的功课,反而使我在信仰上大有增进,这就是共同成长。
还有一个是新认识的圈内作者。俩人未曾照面,通过彼此的文章和微信交谈了解对方的品性、兴趣和生活轨迹,也知道各自是很不一样的人。
毕竟一个未婚,一个做了妈妈;一个打工,一个创业;一个学理,一个学文;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思维方式和观点都迥异。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对彼此的欣赏和关照,以及由之而来的牵连。
那些琐碎、确实、显而易见的分歧和差异,并没有妨碍友情的建立和加深。
我想,这大概就是投缘吧。能够分享最隐秘的话题,能够探讨最深刻的人生秘义,能够坦诚相待,不怕毫无保留,同时大三观相合,拥有对差异的包容度和矛盾的处理能力,是共同成长,互补互需,在彼此身上得到情感的慰籍。
你教我穿衣打扮,我教你天文地理;
你教我琴棋书画,我教你人生哲理。
对方会让我变得圆满,找回来“灵魂里缺乏却并不自知的那一块”。我一度为这种熟稔,甚至毫无陌生感而惊奇,也促使我觉悟以自省,不敢轻慢信奉与感情。人之缘分,果然妙不可言。
二
而投机则不同。
成年人的世界,大家多少懂得社交的礼仪和套路,说话投机很容易,营造出“大家是朋友”的气氛也很容易。
酒桌上,上一秒的点头之交此刻称兄道弟,只觉得酒逢知己千杯少;
聚会上,上一秒的陌生人此刻相谈甚欢,投机的好像多年老友。
在这个“速食时代”,找到共同话题只需要一秒种,变得熟悉只需要一分钟,成为朋友只需要十分钟,和一杯酒水。
但是,第二天呢?大家并没有在彼此的生活中泛起涟漪,那个口头上的朋友只是通讯录里的两个或三个汉字而已,顶多升级成点赞之交。
“几锤子的买卖”并没有改变“买卖”的事实。
不信?看看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联系人?真正称得上朋友的又有多少?
比起投缘,投机更像是社交礼仪,而非朋友相交。
它跟场合有关,跟俩人的知识结构有关,跟彼此的背景有关,跟大家心照不宣的目的有关,跟氛围的渲染和礼貌式的寒暄有关。
投机,有时是成为朋友的前奏,却不等于朋友这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