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看到陈道明老师的一段节目评论视频。
节目的主题是击鼓与杂技的多元结合。设计很有创意,传承之余掺杂进现代表演方法,观赏性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参演人数多,动作难度大。
表演结束轮到点评团点评的时候,有一位年轻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样的表演对这些孩子将来生活并无益处。”
接下来陈老师反驳时说的几句话让我赞同之余又记忆犹新:
“你们一定要努力,但千万不要着急。”
“每一张脸都是不一样的,你们都独一无二。”
这让我忽然想起来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
我打小就数学成绩不好,天生对数字不敏感,没天赋。
通过刷题勉强维持到高中,可是因为课业难度增大,数学成绩直线下滑。
记忆中分数最低的时候,总分150,我考35。
在分数至上的高中时代,班主任又恰好是数学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所以我理所当然被边缘化:座位从开学时按成绩排的第二排,没觉来就已经到了倒数排。
身处理科重点班,数理化成绩不好就几乎要了我的命。
从好学生到差生,从云端掉落的落差让我拼了命的学数学,整天泡在题海里不肯出来。
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更不愿意同父母沟通。
上学下学形单影只,学校里也没什么朋友,走在路上都在背公式。
并不懂什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为和以前一样背些公式,多做些题就万事大吉。
结果可想而知:新知识摄入让我应接不暇,题海战术又疲于应付。
之前积累的知识库存很快见底,新的知识又无法行成系统。
成绩不见上涨,身体却垮的很快。
周身气场负能量满满,用我妈的话说,就是目光呆滞,双眼无神,身形枯槁,整个人行尸走肉一般。
但说实话,即使求学坎坷,我也从来没想过放弃。
我想的很清楚,无论过程怎样,我要拼过一把才知道自己行不行。
以这个很英勇悲壮的姿态坚持到分班考试,我孤注一掷选择了文科。
但是在我们那个三十八线都占不上的小地方,文科的同义词是无能。
周围亲朋师长都普遍认为,不学数理化,出来没工作。
而且我数学并非强项,其他科目又与其他人拉不开太大差距,学文科除了自以为是的“天赋”外,并没有什么优势。
但我依然坚持了我的选择,也为之付出了代价—复读一年。
第一次高考失利,觉着天空灰暗,世界末日。
然后在进入社会和沉心复读的选择中纠结了一个暑假。
在决定复读前那天晚上,我在本子上写下了这句话:
“你一定要努力,坚决不能放弃,千万不要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