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问过我,在你的生命历程中,哪一本书或哪一个人对你影响最大?我永远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书是《新华字典》,人是我妈。没有我妈,没我;没有《新华字典》,我走不进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当中,让我从文化的意义上开始一步一步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新华字典》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当我拉开20世纪80年代的书架,会把哪本书抽出来?印象太深了,那是1986年的春天,我走进大学校园刚刚半年,那天我去了北京王府井的新华书店,在那儿我找到了一本《朦胧诗选》,扑面而来的是两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我读到这本书里那么多诗之后,我才从草原上来的年轻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从一个中学生变成了一个大学生,从一个中国人变成了开始思考中国各种各样问题的有责任感的、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独立思维方式的中国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走进了《东方时空》。二十多岁的年龄,要成为《东方之子》的节目主持人,我要去与一个又一个资深的东方之子交谈。我当然是没有底气的,所以要不断去学,太多的书在帮助我。其中一套厚厚的书对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
到了新世纪这十年,当我翻开老子那五千多字《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老祖宗几乎把今天的什么都写入了其中。当然最最重要的,有五个字让我对很多事情豁然开朗——无私为大私。当你真正做到无私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这是与人生有关的。
中国读书的好时代才刚刚开始
在任何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当你很郁闷的时候,翻开一本书,你就不会孤独了,在中国那么优秀的文字里头你会看到美。我刚才列举的很多书或许都只是我前四十多年生命中的一些路标,而没有列到的书我都会感觉委屈了它们。
那么人生还长,可能还有一半。当我看着前方总会有一些忐忑不安,一想到还会有那么多美妙的音乐等着我,还会有那么多没有打开的书在等着我,我的心慢慢就平静下来了,就会非常喜悦和好奇地等待。
我总相信,富起来的中国人,吃饱了穿暖了的中国人,不会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物质的获得上。当我们已在物质方面有了巨大进步的时候,也许一个真正与精神、与灵魂、与信仰有关的中国人追求的时代也就真正开始了。好多人沮丧地说,在中国读书的好时代过去了。我想说:不,它可能才刚刚开始。
读书产生敬畏心和信仰心
早有调查称,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的读书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并不是仅仅靠宗教来支撑的,它就在唐诗宋词当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的经典书籍当中,至今依然被文人用那种美丽的方块字写在字里行间。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为信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建两边河床的过程中。
青少年要把读书培养成最好的生活方式
有数据显示,10岁-19岁之间的青少年读书最多,可是那些书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是他们爱读的书,而是和当下的考试等有关系的书。因为读功利的书,而没有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20岁——29岁,为名利忙,事业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40岁——49岁,进入读书最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人生走到这个阶段,已经定型了,不再需要读书。到了老年,读书开始增多。因为离开事业一线,不再为名利权利奔忙,被动性地靠近生命的真谛,重新捡起书籍,这时阅读回到了它最大的本质,那就是乐趣,无用为有用,滋补人生。
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要让年轻人享受书籍的乐趣,不仅仅为功利目的而读书。要在青少年时期把读书培养成为一生的习惯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读书,不用“坚持”,因为这应该是一种乐趣
有学生跟我沟通关于读书的问题,“我喜欢读书,但我的很多同学都去看美剧等等,我是不是需要坚持”等很多这样的问题。当用“坚持”这样的字眼去说读书时,已经坏了,读书是一种乐趣。
有人问我读了多少本书?我说无法回答你一个数字,此时此刻我什么样就可以反过来告诉你我读了多少书,因为它变成了我。最重要的是,读书本身是一种最大的乐趣,不是我的结果让我得到了乐趣。
现在去中国的书店,最显着的特点是有这样几摞书。第一个是与考试有关的书,第二个是关于养生的书,第三个是所谓的畅销书。这涉及到人们所关心的(内容),要过关,要长寿,要有谈资,怕被时代抛弃,其实全具有功利性。但是有很多好书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有过程。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得到很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