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同样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可是后来却被楼兰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从头说起。现行地图上标作“民丰”的小县,自古以来是一块典型的海角天涯的寂寞绿洲,当地人一直称它为尼雅,据说在维吾尔语中,它的含义是:“遥远的地方”。
汉晋时期古代“精绝国”故地——尼雅。汉书中以“精绝国”登场,被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称作“尼壤城”,此后便消失于历史舞台,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从此掳走七百多件出土伝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之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称为“怯卢文”的文字,这是一种在今天的国际学术界仍是一种极难破译的文字。
早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就对这个地方作了记录,把它称之为“尼壤”,自然是尼雅的同名异译。玄奘记述道:“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惟斯城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撒旦那(今和田)以为东境之关防”。可见,这里在唐初时是一片沼泽。
那么尼雅是怎么被发现的呢?1901年1月,斯坦因抵达了尼雅绿洲,即现在的民丰县城所在地;这是一个对外毫无吸引力的平平常常的偏僻村落。斯坦因忙于从事文字工作,他希望在尼雅逗留期间能整理好自己的探险笔记。有一天,驼夫哈桑在当地偶然发现了两块写着字的木板。看到这两块木板,斯坦因立即目瞪口呆,多亏在印度工作多年,他一眼就认出那上面的字体与公元前盾贵霜王朝使用的碑铭等文字十分相像。
斯坦因立即到处询问:谁是两块木板的丢弃者?但是,谁会把两块被木板当回事儿呢?就如同在地上捡了一枚贰分硬币:却无从寻找丢失者!但斯坦因一点儿也不气馁,仍然坚持寻访。也许探险家除了具有勇气果敢之外,另一个重要素质就是“天使般的耐心”,这是斯文·赫定在回答人们提问时说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斯坦因终于找到了那个丢弃木板的人,原来那是居住在尼雅绿洲的一个名叫伊布拉因的年轻的打馕人,见到伊布拉因,斯坦因获悉了新的关于古城的信息。伊布拉因告诉他,在玛札以北不太远的沙海中,有一处尼雅河干涸的旧河床;河床上分布着一处古遗址。上帝!斯坦因的血液几乎凝固了。
其实他早在于阗就听到过这个古遗址。但他开始并未太当真,因为这类沙漠古城的传说,是塔克拉玛干南北两缘居民当中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文学”,大多时候根本无法判断真假。但是;这一回不同了。斯坦因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雇用伊布拉因为向导,启程前往尼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