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风骨,就是诗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人格尊严。屈原的诗人风骨和孔子儒家道统的士人风骨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独立的人格,宁可玉碎绝不瓦全,有别于战国那些功利而实用的“谋士”,特立独行于文学史上,成为后世文人风骨的一个标杆,建构了文艺为大众民生的价值取向。屈原面对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的嫉妒和挑拨不屈服不妥协,面对破坏合纵的舌辩之士张仪的蛊惑不动摇。即使两次遭遇流放,宁死也不肯同流合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从中可以感悟到他宁持高洁死绝不蒙尘生的高贵品格。屈原的诗人风骨还表现在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上,《离骚》抒发的就是爱国愁怀和诗人怨愤,虽遭谗被疏,依然心系国家:“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始终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为念,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仍然坚持“忍而不能舍也”。屈原的诗人风骨中还具有忧国忧民的坚定执著,无论作为政治家对君王的劝谏,还是作为诗人对国家的忧患和民生的关注。
一个文人,首先要有文人骨气、民族气节,其次才是才学与成就,即古人所云“先器识而后文艺”,这是后来我辈应该习得的。
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屈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景观张贴起来,而是首先应该把它理解为好官文化,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屈原的人格魅力传颂到今天2000多年的时空里,依然光辉灿烂,是始于民间被官方认可才得以流传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过:“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司马迁赞颂屈原:“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印证了那句最朴实的哲学:“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民做主,民才会永志不忘。其次,屈原出身贵族,官败为文,流亡为民。为国为民可以舍弃高官和贵族身份甚至放弃身家性命,这是不是应该让我们思考?第三,传承的是文人担当。端午节亦是诗人节,诗人拿什么来纪念诗祖?司马迁赞颂屈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今天文人传承屈原文化思考的应该是文学艺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生的担当,聊寄闲愁的无病之呻吟不是屈原文化应该有的姿态。第四,屈原文化传承的是忠诚。一是敬业,全心全意的做好本职工作。屈原一生追求“美政”,敬业并且有追求这是做官做事为文也是做人的本分。二是对国家忠诚。屈原为国为民身家性命全都不顾,在楚才晋用的环境下,致死对楚国不离不弃,习近平总书记说焦裕禄是“父老生死系”,现在某些国人是不是应该以此为镜?最后,屈原文化传承的是内敛修身。屈原既天生丽质,“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高洁,“香草美人”已成为后世高洁人格的象征,又注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后天修养;既注重“内美”,又注重“修态”,志气高洁格局宏阔。
五月初五端午节将至,这是一个可以使人高尚和圣洁的日子。怀抱一缕思念,踏艾寻芳至江畔,高吟一首怀念,向流水和苍天呼唤:归来兮,屈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