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梅梅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人。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熟谙日语、英语和德语。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令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就义时只有24岁。
他的《与妻书》,很多人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读过它,但是,可能很少有人能真正去理解,其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待我们长大了,经过了许多事,再来看这封信,才真正为它断肠落泪……
林觉民的父亲叫林孝颖,对儿子非常疼爱,就连林觉民参加科举第一关童生考试,他都要亲自陪着他。然而,让林孝颖想不到的是,13岁的林觉民走进考场,挥笔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几个字之后,第一个走出了考场。
这是一个少年对古老科举制度的公然蔑视和叛逆!
林孝颖对儿子的举动没有大动肝火,甚至有隐约的赞赏,所以,他把15岁的林觉民带到了新式学堂学习。
在就读的全闽大学堂,各种“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新学说风起云涌,林觉民年轻的心打开了一扇窗。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抖飞”,希望自己能够像大鹏一样,抖动翅膀,一飞冲天。
年,18岁的林觉民娶妻,是17岁的陈意映。虽然是包办婚姻,但陈意映是大家闺秀,熟读诗书,两个少年之间,产生了至真至纯的爱。
但是,新婚不到两年,林觉民就被父亲安排到日本留学去了。
父亲也是一片苦心,因为当时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林孝颖知道儿子的叛逆,所以,让他去留学,希望避开是非。
但是父亲想不到的是,在日本,一大批热血的中国男儿正在那里聚集,他们正在商讨救国之路,林觉民一到日本就加入了同盟会,他参加各种集会,写进步文章。他参加演说:“中国危在旦夕,大丈夫以死报国,哭泣有什么用?我们既然以革命者自诩,就应当仗剑而起,同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或许还可以挽救。凡是有血气之人,谁能忍受亡国的悲痛?”有人形容他的演说极具感染力:“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
年11月,同盟会商议向海外华侨募款,从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起义。同盟会总部决定由林觉民到福建筹集经费,并召集革命志士。
林觉民再次回到三坊七巷,自己的家中。
陈意映欣喜万分,可是,这次回来的林觉民和以往不一样,他十分忙碌,除了四处筹募资金,还隐蔽在一个宁静的禅寺里不知在谋划什么。
在林觉民做这一切的时候,陈意映已经怀孕,她内心非常不安,隐约感觉到丈夫正在做一件大事,但是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一次见到林觉民,竟是诀别。
当林觉民再一次准备离开家的时候,陈意映拉住了他的衣袖,央求他:“你要远行,请将我带上……”
他不可能带上她。
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的前3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点上灯,铺开纸,写下了《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那时候的林觉民才24岁。24岁,太年轻了,多少人生的路没有走,多少人生的滋味没有体味。还有他的孩子,还没有出生!
知道自己将要身死异地了,林觉民的眼泪和笔墨一起流淌。
这是一个男人留给妻子最后的爱情独白。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