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元溥
2013年10月,甫过80大寿的指挥名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带领琉森节庆管弦乐团至日本演出。消息一出,许多我认识的爱乐者,都准备去日本朝圣。“但你不是看过他们在北京的演出吗?是意犹未尽吗?”
“其实根本称不上意犹未尽。”一位朋友实话实说,“在北京音乐会的演出,听众的声音此起彼落。我觉得很奇怪,如果不是为了听阿巴多,那为何要来?既然来了,为何又这样喋喋不休,不把演出当一回事呢?整场音乐会,听众窸窸窣窣,我根本没办法专心听音乐,白白浪费了好演出。”
不只是躁动,音乐会里让人尴尬且提心吊胆的,更包括鼓掌时机。许多听众过度热情,每乐章间鼓掌不说,甚至一逮到休止就出手,乐曲还没完就鼓掌,严重破坏演出者与其他听众的情绪。
或有人说,音乐表演既然是表演艺术,感觉对了,为何不能在当下大声喝彩?许多曲子第一乐章结构完整,结尾更是辉煌灿烂,为什么听众非得等到三个乐章结束才能叫好?国外(以美国为最)也有观众随便鼓掌;在海顿、莫扎特的时代,音乐会观众胡乱叫好不说,更是可以随时要求再演奏。为何我们就一定得守这些规矩,要拿重重道理限制自己的感情?
其实所谓的音乐会礼仪,本来就是由约定俗成而逐渐发展、和音乐会性质一同改变演进的。在19世纪名人技当道的时代,音乐会常是超技名家炫耀功夫的场所,而观众也正是为了看特技表演或明星魅力而来。“每次我演奏完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导奏的华彩乐段后,观众没有不叫好鼓掌的!”曾首演李斯特《奏鸣曲》、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大钢琴家与指挥家毕罗(Hans.von.Bülow),就曾这样得意地和人形容自己的成功。对他而言,显然观众即兴的鼓掌叫好完全是音乐会的一部分,还是他所期望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