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圈”
“在香港,有问题找港漂圈。”微博上粉丝超过5万人的“港漂圈”,通过它独特的“一人发问,众人回答”模式,迅速打造成“港漂”的交流平台。而它的发起人,是“80后”“港漂”赵磊。
2011年6月赵磊成立“港漂圈”,初衷只是想通过它与身边朋友分享一些信息,却没想到后来人越聚越多。如今“港漂圈”拥有4名核心成员,他们希望内地朋友在香港能够生活得好一点,让两地能多些相互认识、理解和支持。
“港漂圈”曾组织活动为天水围的孤寡老人捐赠衣物,赵磊感慨道:“看着老人们一张张的笑脸,我们觉得自己是在用实际行动回馈香港社会,让香港人感受到我们的爱心。”
25岁的天津人杨舒玥也是为“港漂”服务人群中的一员。2010年她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媒体做记者。工作之外,她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自己参与成立的社团“爱港漂”上。
“爱港漂”去年底成立以来,他们策划了“光棍节”百人单身派对,组织了星座派对以及金融、法律等行业聚会……杨舒玥说,“爱港漂”希望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下给“港漂”带来归属感,以后也会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留下或离开
对于“港漂”来说,香港交通便利、环境良好、国际化程度高,同时也住房拥挤、消费偏高、文化差异大。在各种权衡中,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
山东人苏静来香港工作已经3年多,在这里认识了男友,却仍对这个城市缺乏归属感。“在北京读书时我没有这种‘漂’的感觉,”她说,“或许是因为我不会讲广东话吧。”
还有人已经选择离开。深圳人梅瑾回顾“港漂”岁月时说,感受最深的是很难融入香港人的“圈子”。“我会说广东话,所以我觉得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她说,香港人注重隐私,跟他们沟通时总感觉有隔阂在,很难交到知心好友。
赵磊也认为,“北漂”更多和经济有关,“港漂”更多与文化相关。即使你在香港买了房、结了婚、拿了永久居民身份,如果难以融入香港社会,那么你心里感觉还是“漂”着。(刘欢 杨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