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歌剧院里老人多,在我们这里早已不是新闻。评论常以此作为欧洲歌剧后继无人来解读——不是台上演员后继无人,而是台下观众后继无人——这样的前景似乎更让人不寒而栗:试想再过一二十年这些老人愈益老去,而现在的年轻人丝毫没有接班的打算,台上的男高音女高音们即便把美声唱法修炼到炉火纯青,又有谁来为你喝彩?
最近去欧洲走了一圈,多次进歌剧院,对这个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观众席间老人确实是多,这是事实。无论在维也纳、慕尼黑还是柏林,走进歌剧院一眼望去,但见白发涌动,步履迟缓,老人占了绝大多数。老先生着装多半深黑色,老太太则色彩缤纷,与顶上白发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欧洲人易见老,但这里的老人显然是真正的退休老人。一个还在工作的和一个退休老人的精神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这谁都能看得出来。
有几个细节:当演出结束演员依次出场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向来是区分对演员不同评价的信号。而这里的掌声虽然也有不同轻响层次,整体音量相对较弱。可以想象,对这些已经坐了两三小时的老人来说,此时无疑已是强弩之末,是他们能够给予的最重礼节。同时我也几乎很少听到有喝彩声,这通常是需要在极度兴奋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下才有的现象,显然这不属于这些老年人的状态。
人的一生,如果仅以年龄段来划分,那么老年应该是最趋同的。此时人生经历已过大半,之前的各色辉煌与骄傲已呈渐弱之状,生命的曲线急剧往下,社会地位逐渐被边缘化,走向被养老、被送终的归途。但是在欧洲的歌剧院,老人们却表现出别样的与众不同:
欧洲歌剧院的观众席有多层(维也纳歌剧院多达六层)。虽然有电梯,但老人们不会进入。原来电梯门旁贴有轮椅标记。虽然电梯无人看管,而且常常敞开,跨一步就能进去直达楼上,但老人们都很自尊,认为自己不是坐轮椅者,不能进。他们宁愿攀爬楼梯,走一层歇一下。我多次看到扶梯转角处有停歇的老人,楼层越高,停歇者越多,让人敬意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