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天气预报》:5分钟背后的30年(2)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人生故事 > 半月谈 >
 
央视《天气预报》:5分钟背后的30年(2)
2014-11-14 10:11:20 /故事大全

人选定下后,韩建钢和李援拿着气象中心领导特批的一点经费,到宣武区一家老百货商场买服装,“那时候大家的穿着也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多彩,街上都是蓝白色”,李援挑了布料回家自己做,韩建钢则选了一件当时最流行的蓝格条衬衫。

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17∶00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四十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里面也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一遇到灾害性天气,韩建钢还会出镜客串,弄得当时的老百姓一看到他出现就会说,一定是哪里又有灾了。

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二八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背景音乐用了30年

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全国气象会议上指示:“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取经美国,开始向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转型。1975年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局的计算机工程师叶阿庆,是栏目组最初的技术制作人员。“我是学计算机的,当时没人懂电视,我们几个都被派去电视台学,培训了一个多月,回来以后开始自己做节目。”如今的叶阿庆已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他笑声爽朗,谈起当年总带着几分骄傲,因为栏目组的6个成员几乎都是零基础起步。

国家气象中心在办公大楼5层靠洗手间的地方挤出一间办公室,打报告给中央电视台支持了一台电视机。这间40平方米的办公室是栏目组最初的机房。他们从建材市场买来石棉瓦,在房间角落搭建了一个一平方米见方的播音间。播音间内壁贴上隔音材料,里面放上桌子、台灯和话筒,这简易的隔音间,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山寨。每次录制节目,外面的人会自觉保持安静,一次有人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大家都担心这遍白录了,可听的时候竟发现一点杂音都没有,播音间隔音效果竟出奇得好。

叶阿庆等人用借来的购自日本的小l/2摄像机,拍摄黑白云图,再用家用录像机编辑成动画,示意云图走向,这在当时的国内十分新鲜。l986年7月超强台风登陆广东,动画卫星云图突然出现在电视上,生动地预报了灾害天气。

一切就绪后,一个难题出现了,栏目背景音乐迟迟选不出来,工作人员里没有音乐爱好者,收音机里流行的也都是些红色歌曲全不合适。不久,曲声浦拿出了一首电子琴版的《渔舟唱晚》,这首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表现江南傍晚渔家晚归的乐曲,最后被一致通过。谁也没想到,《渔舟唱晚》一唱就是30年,成了《天气预报》的标志,曲声浦后来说,当初选它只是觉得这首曲子“欢快而不闹腾”。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