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天气预报》:5分钟背后的30年(3)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人生故事 > 半月谈 >
 
央视《天气预报》:5分钟背后的30年(3)
2014-11-14 10:11:20 /故事大全
年10月1日,新版《天气预报》登场,动态卫星云图披上了颜色,还多了太阳公公、云彩和雨点这些让普通观众一目了然的符号。一位85岁的老婆婆写信来说:“过去,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全凭听,可我耳朵聋听不清,这下可好了,一看电视上的太阳、云彩就知道是啥天气了。”

“气象先生”横空出世

年《天气预报》从新闻联播里抽离出来,成了一个单独的电视节目,每晚19∶30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播出。1993年,节目经历了一次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渔舟唱晚的旋律响罢,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他手拿一根指挥棒,边指边讲,绘声绘色。这一变化迅速成为重大新闻,第二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位置就出现了一幅《天气预报》节目的截图照片,配以长文,标题是“屏幕上跳出个气象先生”。这位凭空“跳”出来的气象先生,就是宋英杰。

“那时候准备挺仓促的,2月24日通知我们,大概练习了一个星期,自己去演播室找一找空间感,没有什么预告意识,到了3月1日就直接上了。”早在1990年,宋英杰就已经是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了,他学气象出身,最初每天下班后把从北京到澳门的全国30多个城市念一遍,只是一份兼职。

当时,解说员背后并没有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的中国地图,而是一块蓝布,宋英杰就站在这块蓝布前想象着万里国土,指点江山,“有时候也会用浅蓝色的笔在上边勾勾画画,找找感觉。”节目录完,再用抠像技术处理成我们看到的画面。

“演播室地上画了一对脚印,播报员站在那不能动,离开那个地方就指不准了。”韩建钢当时担任栏目编导,也是这次节目飞跃性改版的幕后策划,“其实屏幕前出现解说员不算新鲜,国外早就这么做了,我们也想加入,但以前的技术水平达不到。”

主持人走到台前,观众最直接看到的就是他本人的精神风貌和衣着打扮。宋英杰却说,出镜前并没考虑太多服装问题,“当时特批了500块钱,让大家去买西装。这个价钱在当时,特别廉价的西装能买两套,好一点的一套也买不起。我自己有西装,就挑了一套穿上了。但是后来想想,生活中的西装买的时候会考虑里面加件毛背心什么的,会刻意买肥一点,但是一上镜衣服就显得空空荡荡了。”

“一直到2001年,《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妆一直都是自己化,主持人的妆最好的状态是自然,在镜头前皮肤光润,颜色均匀,又不反光,看起来像是没化。但是我们那时候不懂,一般就是画个大白脸。很多人见到我会说,为什么生活中你看着更顺眼。”宋英杰笑着说。

开始的几天,《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每天换一个,杨丽、赵红艳、崔淑萍、刘飒,后来固定成了宋英杰、杨丽和赵红艳。主持人手里时刻拿着一根指示用的小棍儿,小棍儿是自己制作的,一个小纸筒外面缠了一层胶布。一位细心的台湾老先生,特意定制了一根专业的小棍儿寄过来:白色的杆身,头和手柄是红的,看起来非常专业。这根专业小棍儿在荧屏上一呆就是8年,2001年,为了跟国际接轨,主持人才开始用手讲解。宋英杰说:“那些年,这根小棍儿每天都放在演播室里,主持人开始默念文稿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拿着它,似乎这样,记忆得会更敏捷一些。”

宋英杰说,20年前第一次出镜,没感觉紧张,可能因为自己不是做新闻行业的,没意识到这个平台有多么不同寻常。

如今,如果你在位于国家图书馆对面的气象大院门口问路,警卫会清晰地告诉你,喏,就是那个灰色大楼。原先只有40平方米的《天气预报》演播室,已成了巍然耸立的华风气象影视大楼,在一群旧式建筑中格外醒目。(周冉)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