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顿的身心(2)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人生故事 > 半月谈 >
 
无处安顿的身心(2)
2014-11-14 10:33:01 /故事大全

游荡生活让作者渐渐理清了自己飘忽的心思,他无法安顿的感觉,源于那个承载了一代人梦想的美国,已变成了自我至上者组成的废墟。这个废墟几乎平面化了所有生活细节,夺走了全部的生活情趣,废墟里的人们汇集成强大的磁场,“不停地要求变换,又强烈渴望皈依;每个人极其孤独,又习惯性地排斥一切细腻的、长远的、涉及感情的联系,因为缺乏真实内心付出的能力。这个强大集体磁场不断更换偶像、排斥过去,又不断自我伸张,寻求对一张没有真实表情的面孔作无限度的复制。任何一个正常人,总待在这么一个磁场、这么一群人中间,也是要得抑郁症的”。从对美国的绝望出发,作者说出了他那个不祥的预言:“中国的故事、苏联的故事、美国的故事,各自源远流长,或许也暗藏杀机。”“中国人的万米赛跑,倘若以美国的彼岸作为目标,那真的不妨再想一想。现在退出竞赛,也不丢面子。”

预言罗马即将毁灭的伽图,曾被西塞罗在给朋友的书信里责备:“伽图用心良苦,但有时却危害了国家,因为他讲起话来仿佛在柏拉图的理想国,而不是在(罗马城的建立者)罗穆卢斯的遗产上。”王昭阳的预言不是建立在任何脱空理论和虚拟前景上,而是基于自身最微妙的感受,内含着对故土的深痛隐衷,或可免于西塞罗的预先责难。

不过,这孤绝的预言非常个人,以美国为丑怪的人们大可不必因此额手称幸,以为找到了同调。作者既觉美国难于久居,却也没在幼稚的怀旧的情绪里掉头东向,转而礼赞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得出美国的背面才是新乐园的判断。对一个拥有柔软内心的人来说,简单的两极思路太直线,太坚硬,作者早越过了刚性的东西文化之别、左右之分,脱离了诱人的普世理想设定,不断更改着他的文化和政治认同,按内心节奏调试着自己的判断。他要找的那份微妙感觉,“同所谓经济发展、民主自由全无关系”。对他来说,“每个民族的历史、身份感和语言方式,都包含外人难以洞悉的深层逻辑,也可以称为‘共享的精神能量’”。没有这个精神能量,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给不了人们内心的幸福,也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乡。作者对美国掉头不顾,也决心与自己久别暂归的故土一拍两散,说起来,都是因为可共享的精神能量日渐贫薄,他再也找不到那种微妙的感觉了。

作者的游荡,多以失败告终,只偶尔保留旧时风情的欧洲、照片中自在的老中国、拥有往日情怀的女性,曾给过他一些短暂的灵魂抚慰。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些偶然得之的抚慰,让作者确信:“失落也好,游离于抑郁症边缘也好,病根不在个人,而在整个文化和社会。”我无法判断这结论是否准确,但我更愿意相信,作者身心的无法安顿,还源于在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中发现的,他“最为本质和真切的内心感受中,冰冷盔甲和自我保护”。或许,只有沿着对自我近乎残忍的认识,作者才能致力于他所相信的“真正优美语言的复苏”,用他在这本书中已经显示的元气淋漓的文字,“战胜任何一种席卷全球的谎言”,同时打开“内心底层,闭得最深、最密的一扇小门”,安抚自己那“无依无靠却贪婪依旧的流浪灵魂”? (黄德海)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小算计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