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达
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选自诗歌《蝴蝶》,作者巴维尔•弗里德曼,1942年囚于特莱津,1944年被杀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23岁。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特莱津的捷克小镇。纳粹把这里变成了集中营。
来到这里的孩子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特莱津其实也囚禁着许多一流的艺术家、音乐家、学者和教授。这些成年人开始想,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度过这非常岁月?我们也许无法活过这场战争,他们却可能活下来。在特莱津,犹太人委员会先给孩子们争取更多的活动自由。在竭力照顾孩子们生活的同时,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开始考虑孩子们的教育。他们要把知识、艺术和良知教给孩子,让他们的灵魂得到支撑。
岁的乔治•布兰迪住在L417的一号房间,是由凡特•艾辛格教授负责管理的。犹太人委员会把他派到男孩宿舍做管理员,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得到一个教师。事实上,艾辛格教授不仅担任教师,他还以特有的热情,在一个沉闷的环境中,激发了孩子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艾辛格教授平等地对待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思考和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幸存的孩子们回忆说,艾辛格教授是很有见解的人,可是,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一方面,他把他们当做“大人”,设法给他们带来一个个持有不同观点的教授和学者,悄悄地给孩子们做讲座;另一方面,他总是对孩子们说,在你们这样的年龄,不要过早地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在形成观点之前,你们先要做的,是吸取大量的知识。
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要干活儿了。可是,艾辛格教授总是安排出时间让他们上课。他带着教师们潜入孩子们的宿舍。后来,德国冲锋队开始突击检查孩子们的住处。他们就把课堂移到了阁楼上,每堂课,总有望风的孩子守候在窗口。在L417宿舍的男孩们,上着数学、地理、历史,还有犹太民族的语言希伯来语的课程。教师中,有著名的捷克作家卡瑞尔•珀拉克,他在1944年10月19日被遣送往波兰的死亡营,再也没能回来。
艾辛格教授在被送到特莱津的时候,只有29岁。他宽宽大大的额头,瘦瘦的,有神而快乐的眼睛。幸存的孩子回忆说,艾辛格教授自己就像一个顽皮的大孩子,他就像是我们中间的一员,和孩子们一起踢球。他常常给孩子们讲一个孤儿院的故事,那个孤儿院是由孩子们自治的,他让孩子们都对“自治”的生活入了迷。他们开始把自己的宿舍集体叫做一个“孩子共和国”,选出他们自己的“政府”,一个孩子成为“政府”的主席,开始了他们自己创造的“孩子共和国的故事”。其中,最令人难以相信的,就是一号房间的孩子们还办了一份地下杂志:《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