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在国外
“名字输入”固然笑话百出,“名字输出”有时也让人哭笑不得。
“尤安娜!”“托尔加!”“山蒙!”……
瑞典南泰利亚市政语言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来了几位新同学,一大早,老师大声点名,以认识新同学。
“刻素!”下面一片寂静,老师提高音量又念了一遍,还是没人答应,谁这么离谱,第一节就翘课啊?老师推了推眼镜,看了看点名册,连着姓一起叫:“刻素•Wen!”——原来是叫我!天啊,我那温柔可人轻盈俊秀的名字“雪(Xue)”,怎么可以这样发音——“刻素”,跟感冒的“咳嗽”成了双胞胎!
后来我才知道,“Xue”的发音和拼写,外国人对不上号,不看拼写硬记发音绝对是件考倒外国人的事情。我的老师于是一下课就在办公室左一个“雪”,右一个“雪”地练习,结果全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来了个名字拗口的中国人。同学叫我,更是一人一个版本,我一整天要么被人叫了没反应,要么听到“雪”“刻素”之类的发音就反应过度。
当然,我还是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他们正确的发音,正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我念他们名字时的发音一样。在国外,“以其语念其名”,是最基本的礼貌。我们这些外来者没人因为嫌麻烦,就匆匆改变自己的民族特色而给自己另取一个英文名的,倒真有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作风。
国内时尚貌似背道而驰,在很多外企和私企,没有英文名字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然而出了国,才发现统统用不上,不仅口头上用不上,甚至正式文件上,也是签中文名!
既然在国内用了多年的英文名用不上了,还是研究一下中文名在外国会是什么样的境遇吧。一句话,没有最惨,只有更惨。比如说有个叫“诗婷”(Shiting,英文意为拉屎)的姑娘出国了,让人不掩口都难;再比如单名“瑜”(yu)字,外国人就叫“You(你)”,这么个高频单词够让人紧张……中文名在国外读音或者意义变形得太厉害,首先当归因于汉语拼音的读、写与国际音标相去甚远!许多读音凑不上国际通用音标这个边。比如“源”(yuan)字,按国际通用写法写成“yuen”更好记吧?同理,“天”、“莲”这些字的元音国际上用“ien”表示,拼音偏用了“ian”的拼写,再搭配一些“中国特色”的声母,老外非傻眼不可。典型的如“千”(qian)字,国际音标“q”可是发“k(克)”音的,“千”字就成了“Kian”,这个音可怎么发得出啊?您倒试试看,不过小心崴了舌头。
当然汉语拼音表中还是有一些接近国际音标的。如果名字含有a、an、ang、i、in、ing的,你基本就算是幸运儿了,若是你的名字是单字且为四声的,或者名字为双字且第二个字为四声的,那就更是撞大运了,因为外国人才不管什么平上去入,统统发成第四声。比如单个字的“媚”“岸”,双字的“安娜”“美丽”之类,外国人叫起来绝对准得让你没话说。还有一点:外国人基本上不称姓,那些需姓名连读才好听的人要失望了;而名字为单字的人也会稍有不惯,因为不管什么人、熟不熟络都只叫你单名,也太亲热了点嘛。
中国人学英语时常用“直音法”,拿中文标注英文,外国人也情同此理,一样有拿英文标注中文读音的。有次我无意中发现,儿子作业本上夹着他一个老师写给另外一个老师的纸条,纸条上在我儿子名字“qian”下面注了符合国际音标的拼写“Chien”,这倒不失为一个实际的补救方法:用国际音标注释拼音,再用拼音注释方块字——兜的圈大是大了点,但不让老外受点洋罪,怎么可能领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我们不用英文名,老外倒是热衷给自己取个中文名了。在瑞典,我的外国同窗经常跑来找我,要我用汉字写出他或她的名字。我尽量挑些简单而优美的词语,比如一位靓女同学Semail取中文名,我用了“西媚”两字,觉得既合音译,又非常贴她的气质。每当遇到简单的象形字时,凭着当年旁听古文课时学到的一点文字源流的皮毛,我还顺手给他们画画该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的演变,同窗们看了一般都欣喜异常,掏出手机一顿猛拍,马上就传到Facebook上炫耀去了。
我儿子是没学拼音就已经能看小说了,汉字本身的美和它的源流就足以吸引人——这对外国人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