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航班”是否更具风险
“飞行员在夜间工作时更容易困乏,很多夜间事故是由于飞行员缺乏警觉或者反应迟缓造成的。”德国航空事故数据评估中心的负责人瑞奇说。
2004年,美国两名飞行员在巴尔的摩开往丹佛的夜间航班上双双睡着。直到其中一人被空管人员疯狂的呼叫声吵醒,他们才发现飞机在接近机场时已经超速近一倍。
亚洲航空新加坡籍的机长Tod经常飞夜航,因为白天生物钟调整很慢,白天睡觉时他总是不踏实。一次,家里有急事需要处理,只睡了3个小时的他仍去值飞了夜班。“那次飞行状态真的不好,好后怕!夜班后我总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毕竟人不是机器。”
但航空公司可不这么考虑。“与其让飞机停在停机坪,不如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再飞两个航班赚钱。”曹梓鑫说,这就是航空公司运营“红眼航班”的初衷。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夜间航班的安排越来越合理了,一般夜航的往返会有两队机组人员交替负责。
即使如此,夜间飞行员仍存在难以规避的短板。夜间空管人员会变少,一般就以值班形式存在。虽然机场救援是24小时待命,可一旦出现事故,调动其他社会力量的速度肯定不及白天。
挑选最好的机型?你想多了
是否挑选一个最佳机型就能够保障旅途的安全呢?在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委员会的副总调查员米勒看来,这些旅客想得太多了。飞机的新旧更多时候不在于机型的新旧和机龄的长短,而在于飞机保养的好坏。只要保养得当,工作30多年的老型号飞机仍能安全飞行。而民航飞行员们更愿意驾驶经过数年运营测试的老机型。因为新机型所革新的操作系统需要时间来衡量稳定性,比如早前787新机型电池系统就发现了问题。
关于机型的重新认识还能打消人们的另一种偏见:很多人认为廉价航班因为价格低廉,因此安全性也随之降低。对此,米勒予以否定。廉价航班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低票价、少服务、机型单一”为主要特色。廉价航班的飞行员就开一种机型的飞机,维修员就专门修一种飞机。一方面保养维护标准化,不容易出现差错;另一方面,遇到问题也能集中力量去解决。廉价航班节约成本的方式肯定不在牺牲安全性方面,而在于降低舒适度,减少空乘人员的数量。
现实中,旅客几乎没有选择机型的空间。一般来说,各航空公司都安排大飞机(波音747和空客777等机型)飞国际和洲际航线,中小型飞机(波音737和空客A320等机型)飞国内航线。但假如你能选择的话:大飞机比小飞机抗震能力更强,飞行更平稳。而同等大小的机型,空客A320比波音737座位空间更宽敞。
只有不靠谱的飞行员
对于飞行员来说,不同航线的难易程度差别极大。在平原地形间往返最为简单,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可供选择的备降机场很多。相反,在地形陡峭的山区飞行,对机长的要求更高,尤其在一些山区的机场,因为三面环山,飞行员必须一次落地成功,没有复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