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高一理科班的历史课,这堂课要讲“二战”爆发的原因。当学生们走进教室时,魏勇正在播放“二战”时著名的德国歌曲《莉莉·玛莲》,缠绵悱恻的女声倾诉着姑娘与恋人的离别之情。那种从黑胶唱片上转下来的老歌声,很容易将人的思绪带回从前。魏勇喜欢用纪录片、历史图片、录音等素材辅助授课。因为他涉猎广泛,所以他总能找到有意思的素材,让学生在上课时找到“穿越”回历史现场的感觉。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学生们很容易从教材上找到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要反抗《凡尔赛和约》的过度制裁;德国遭遇经济危机需要转嫁矛盾,等等。这些都是历史考试时的知识点。
魏勇放了一段纪录片,那是“二战”前希特勒在万人集会上的演讲。他充满激情的手势和话语,诉说着德国人的痛,鼓舞着德国人奋起,台下人头攒动的德国民众热泪盈眶,近乎疯狂。
魏勇用这样的素材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在后人眼中十恶不赦的魔头,为什么在当时会赢得万人拥戴。
他接着请学生们思考:“如果你们是当时的德国人,你们是否支持发动战争?”已经“入戏”的学生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战,因为“富贵险中求,打一仗说不定日子能变好”;另一派反战,因为“很可能打输,日子更不好过”。
魏勇笑着说:“你们的回答使我深深地感觉到,一旦你们走上社会,你们也可能成为战争爆发的土壤,因为居然没有人去考虑战争本身应不应该发生。”
“我们中国现在也缺资源,照理我们也应该去打一仗,侵略几个国家,抢点资源,这样做行吗?”他渐渐严肃起来。
“‘二战’后德国不打仗了,他们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用贸易的方式不也富裕起来了吗?什么叫文明?是不是就是远离丛林法则,解决矛盾的方式不那么暴力?各位,这是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一连串疑问中,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的思考告一段落。
接下来,魏勇给学生们看了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法庭上自我辩护的影片。在黑白影片中,这名中国人熟悉的战犯语气淡定地陈述着日本参战的理由:“如果不进行战争,帝国的生存就会陷入危机……要把东亚各民族从白人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
魏勇说道:“每个发动战争的国家都认为自己是正义和高尚的,所以人们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
原本嬉笑的学生们开始渐渐安静下来。
接下来是一个测试,学生们被告知:“假设你是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在集中营做看守,现在要你在一份处决犹太人的命令上签字,你签不签?”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签”,理由大都是:“我不签也会有别人签,反正他们会死,可是不签的话,我的命运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