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谍战“四大发明”(2)

 
古代谍战“四大发明”(2)
2015-06-11 09:14:46 /故事大全

前一首诗歌的前15个字作为声母,依次编号为1至15;后一首诗歌的36个字为韵母,按顺序编号为1至36;然后再将当时字音的8种声调也按顺序编号为1至8,就编写出了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根据中国古人在东汉时期发明的反切注音法,如果密码的编码是“5—25—2”,5是声母“低”字,25是韵母“西”字,2是声调的二声。据此,“5—25—2”就可以读为“敌”字。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训练情报人员的教材。

最实用的密写术:明矾水

密写术是借助特殊墨水,达到写的字不被他人看出的目的。古人使用的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而是明矾水。用明矾水在纸上写出的字晾干后根本看不见,但如果将纸浸入水中,字迹就会立即显现。

明矾水这一化学特性的发现,现在看来算是小儿科,但在中国古代,这一发现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蒙古大军围攻太原城,太原宣抚使乌古论礼便“遣人间道赍矾书至京师告急”。乌古论礼派人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走秘密小道到京师求援。

而发生在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则是由废太子胤礽的明矾水密信引起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康熙帝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翻身。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福晋看病的医生贺孟,让他带着明矾水密信出宫。没想到密信竟被辅国公阿布兰截获,胤礽恢复太子地位的计划流产。

最简单的“无人机”:纸鸢

间谍收集到情报后,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这需要技术。邮驿、烽火台都可以传递情报,但并不能满足所有的间谍活动。

为此,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明人何守法的《投笔肤谈》中就有“封鸽代谍”的记载,利用鸽子传递情报。但鸽子要训练,一般间谍也用不了。于是,古人便用纸鸢作为传递情报的工具。

纸鸢就是风筝,相当于最原始的无人机。据古书记载,古人曾设计出的木鹊,能连续飞行72个小时,这是现代的无人侦察机也无法做到的。可惜这种技术早已失传。

纸鸢的发明距今已有2000多年,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韩信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纸鸢来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经发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因为纸鸢可以飞得很高,即便被敌方发现,他们也奈何不了。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被叛军侯景围困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台城内的梁太子萧纲,便是用纸鸢传递情报,搬来救兵的。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