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以为旅行的意义是“追寻”
去掉这个文艺的冠冕,其实旅行也就是“谈资”——
聊到相关话题或见到旅游所在地方的人时,多了几句寒暄;在知乎上回答“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得数千甚至上万条赞;有点文笔的能发表两篇游记;名气大些的出版一本书;没名气的也能变得有名气——譬如前两年那个到处旅行自拍的猫力。
看到的关于旅游的第一篇文章是梁实秋的。他老人家对旅游不甚热衷,大段叙述那时的旅行之苦:逃荒般的行李、颠簸的交通条件——哪里不是“一汪水几堆石头”?因而旅行的意义在于“伴侣”。其实这亦是追寻——追寻一个没有怪癖恶嗜且志同道合的人。最后他也说:“这样的伴侣哪里找去?”于是又有人放弃了追寻伴侣,转而追寻“孤独”。让人想起村上春树的“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都是害怕失望罢了”,还有就是《旅行的意义》唱的:“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初中和闺密“唱K”时。那时她喜欢的独木舟开始连载《我亦飘零久》,“从甘南到泰国,从厦门到印度”;那时我喜欢的歌手许嵩也出了一本关于希腊的书——《海上灵光》。那时觉得旅行的意义就该如此:不羁,飞驰,漂泊,流浪,追寻自我,追寻诗意与远方,然后“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怎么会是“你离开我”呢?
直到后来看《菊次郎之夏》,影片最末,正男问:“先生,你叫什么名字?”“菊次郎。他妈的,快滚吧。”才明白了影片的主人公菊次郎不是找妈妈的小男孩,而是导演北野武本人扮演的在旅行中成长的中年大叔;才明白豆瓣上被点赞最多的短评“从没见过那么流氓的温柔,从没见过那么温柔的流氓”;也明白了“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最后伴着久石让欢快的《summer》和大叔的目送,正男背着带天使翅膀的小书包一颠一颠地跑回家。记不清是谁抹了抹眼睛——也可能是我自己。
之后因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看了《在路上》。整本书亦如这句话,读完快被自己分泌的肾上腺素呛死。最终萨尔和朋友们分道扬镳,后来“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望着新泽西上空的长天……除了衰老,没有谁知道会发生了什么……我真想迪安·莫里亚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