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杰
袁枢,字机仲,福建建安(今建瓯市)人,宋绍兴元年(1131年)生。袁枢5岁入乡塾读书,8岁时曾在屏间题诗:“泰山一叶轻,沧浪一滴水。我观天地间,何啻犹一指(天地之大,只在一指指引之间)。”表现出其童稚时的天赋和非凡抱负。
绍兴十七年,袁枢到临安(今杭州)入太学(国立最高学府)。他勤奋学习,曾参加国子监(最高学府、常与太学互称)考试,所写《修身为弓赋》,深得太学录(太学的学官)周必太和刘珙的赏识。袁枢在太学共9年,业满后离开。
隆兴元年(1163年),袁枢参加礼部考试,获词赋第一,中进士,授温州判官(辅助当地长官处理公事的官员)。不久,调任福建路兴化军(今福建莆田市)教授。袁枢为人刚毅正直,忠君忧国。乾道七年(1171年),任礼部试官(礼部掌管科举考试的官员)、太学录时,曾针对当时言路不开、偏安江南思想严重和朝廷结党营私成风的弊端,连上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恢复当图万全(收复中原应求万全之策);三论士大夫多虚诞,侥荣利。”得到孝宗皇帝嘉纳。同年,孝宗任外戚、佞臣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枢密院的副长官),朝廷议政时一片哗然,袁枢与杨万里等愤激诤谏,迫使孝宗改任张说为安庆节度使(荣誉性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提举万寿观(宋朝宫观官名)。乾道九年,袁枢出任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教授。后又调任宗正寺主簿(掌管皇室亲族属籍事务)、太府丞(掌府藏会计的官员),兼国史院编修官。
袁枢从政的年代,是宋金对峙十分尖锐的时期,袁枢始终坚持抗金立场。淳熙五年(1178年),他针对孝宗虚张北伐声势,上疏劝道:“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时曾觌、王拤、甘昇3人在朝结党擅专,恣意伤害大臣,造成国事不振,袁枢曾上疏规劝孝宗,不要轻信左右毁誉,应广开言路。淳熙七年,袁枢代理工部郎官(掌管营造工程的官员)兼吏部郎官,奉命视察真(今江苏仪征)、扬(扬州)、庐(今安徽合肥)、和(今安徽和县)四州灾情,发现前线军事部署失当,“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便积极建议把军事重点放在两淮,指出:“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视察中,他还发现“豪强之户,冒耕包占”的严重情况,于是请求孝宗下诏:“州县画疆立券,占田多而输课少者,随亩增之;其余闲田,给与佃人,庶几流民可耕之地,而田莱不至多荒。”提出了解决流民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好办法。不久,袁枢迁任军器少监(掌管制造兵器的军器监副长官),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掌管江东常平及茶盐事务)。淳熙十三年,改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曾上朝奏事,指出朝中朋党相附、大臣权重、言路壅塞等纲纪不正现象。淳熙十四年,升任吏部员外郎(协助吏部长官分掌文武官员诠选),后调任大理少卿(掌刑狱案件审理)。任内大胆揭发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的官员)冷世光接受厚赂、包庇罪犯的事实,使冷世光终于落职。以朝臣弹劾御史,实从袁枢开始。
不久,袁枢代理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兼国子监祭酒(朝廷最高学府长官)。因监察御史陈贾以宿怨弹劾,袁枢被贬官两级。淳熙十六年,光宗受禅(接受前帝让位)后,被恢复原官,提举太平兴国宫。绍熙五年(1194年),任常德知府。同年,宁宗即位,升任右文殿修撰(掌修史籍文献的官员)。庆元二年(1196年),出任江陵(在今湖北中南部)知府。上任后发现江陵地处长江边上,年年遭受洪水灾害。江陵原有楚的故城,名“楚观”。袁枢前往审察地势后,决定将部分民众迁到楚观旧城,筑屋以居,并种树数万株,维护堤岸,深为人民称颂。
袁枢66岁时,因朱熹理学被劾为伪学,他受到株连也被罢官。袁枢晚年在家乡隐居,常邀朋友饮酒赋诗,与杨万里、朱熹等都有书札往来,研讨《易经》,探究哲理。最后10年中,著有《学易索隐》《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书。
袁枢平素喜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苦其浩愽”,且编年记述,“一事而隔数卷,首尾难稽;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读者要了解一件事情的全貌,需要翻阅好几卷,很不方便。因此,袁枢在严州任职期间,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成就了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巨著《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而袁枢创立的以“事”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弥补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足,与司马迁的纪传体、司马光的编年体同为史书的三大体裁,对中国历史编纂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一经脱稿,便刊行于世。参知政事(宋代副宰相)龚茂良认为此书“有补治道”,把它推荐给孝宗。孝宗读而慨叹道:“治道尽在是矣。”并将此书分赐给皇太子和江上诸帅,要他们熟读。杨万里曾评价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读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后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具详,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未见。”袁枢的史德受时人称道。任国史院编修官时,负责分纂国史列传。章惇的家属以同乡关系请求袁枢为《章惇传》文饰,遭袁枢严词拒绝:“子厚(章惇字)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开禧元年(1205年)袁枢去世,享年75岁。《宋史》有其传,评价他:“临民则识治辨间,立朝则启沃忠谏,克尽乃职,为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