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微软中国的领军人

 
张亚勤:微软中国的领军人
2014-05-12 20:37:12 /故事大全

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一星期内学通了一本高中教材,做完了所有的习题

年,张亚勤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5岁那年,在山西大学附中教书的父亲去世,张亚勤便离开太原,回到老家运城和姥姥生活在一起。此后的几年间,他辗转于太原、运城和西安,在母亲、老家和亲戚家度过了童年。

张亚勤对于5岁以前的记忆是模糊的,“父爱”对他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甚至连父亲的长相他都没有印象。年幼的孩子更不知道“五岁丧父”意味着什么,但那种缺憾,他是能隐隐感受到的。看到别的孩子被父亲呵护,他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同。

多年以后,张亚勤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一对儿女快乐健康地长大,他说:“我的女儿如果没有我,肯定不行。这个时候我才想到,假如当初父亲在的话,我的童年可能会不一样。”

庆幸的是,张亚勤有一位不同寻常的母亲,这位早年曾留学苏联的母亲坚强勇敢、乐观积极,在家庭和自身都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和压力的时候,以独特的方式教育儿子。

在同龄的孩子还围着父母脚边转的时候,母亲就放手让小亚勤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在小亚勤因为一点成绩开始骄傲自满的时候,母亲及时提点,鞭策儿子继续努力。她的胸怀和眼光,在张亚勤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后来的跳级、提前参加高考进入少年班,以及出国留学等等,都受益于母亲对他独立和坚韧精神的培养。

从很小的时候起,寄居在亲戚家的张亚勤就学习给母亲写信,这是他和母亲交流的重要方式。最开始信封是别人代写,信是自己写。母亲的回信总是先表扬,然后在末尾把来信中的错别字一一纠正。

张亚勤的姥姥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有文化的女性,能识字,会算账,这使得她比同龄女性更为开明。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是知识,什么都可以去学”。姥姥喜欢给小亚勤买小人书,最早是一边陪他看,一边给他讲,后来就不再讲了。她对小亚勤说:“想看就自己认字,你认字就不用别人给你讲了。”

有了看故事的动力,刚刚3岁的张亚勤开始学认字。很快,他就认识了小人书中出现的大部分生字,能读懂《水浒》、《西游记》,还把家里的书差不多都看了一遍。

每当夜色深沉,就是祖孙俩最安逸的时刻。姥姥在灯下做针线活,小亚勤把他白天看到的故事讲给姥姥听。不仅如此,姥姥还找来唐诗、小学语文课本等更难一些的内容给他看,每次他都能倒背如流。看到孙子的潜力,老人又开始加码:“不要跟着学校的课本走,要跟着自己的需要走。”

这时候,尽管还没有“神童”的名头,但张亚勤过目不忘的本事已经让他成了当地的小名人:拿一份报纸,张亚勤只要看几分钟,就能像电影回放一样,一字不差地通篇背出来。张亚勤称之为“拍照式记忆”。因为这页报纸在他脑子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字符或段落,而是存在脑子里的一幅图像,他要做的不过是按照脑子里的这幅图像“说出”上面的内容。

张亚勤小学毕业时,太原市举行了一场演出活动,选他去说相声。他没花多少工夫就记住了大段的相声台词,当他一句不差、声情并茂地表演完后,台下掌声雷动。当地的报纸专门报道了这件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叫张亚勤的孩子有过目不忘的天赋。

童年的动荡经历使张亚勤很难在同一所学校连贯地读书,但客观上也给从小以自学为主的他创造了跳级的机会。每一次转到新地方,学校就根据张亚勤的知识水平决定他上哪一个年级。

通常是家人把他带到老师面前。老师随手出几道数学、语文题,哪个年级的问题都有,以他能够解答的难度最大的题目为准分配班级。

张亚勤面临的最有难度的一次考试是,一位老师给当时只有9岁的他出了一道五年级的算术方程式。这确实是张亚勤从来没做过的一道题,但母亲曾给他看过五年级的课本。“拍照式记忆”又发挥了作用,沉思之后,他最终还是得出了答案,让老师惊叹不已。

就这样,张亚勤频频跳级,小学毕业的时候才9岁。同一年,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母亲得天天上班。于是,照看妹妹的工作落到了刚刚9岁的小亚勤的身上。已经完成了小学课程的张亚勤索性休学,留在家里一边照看妹妹,一边开始学习初中的课程。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满城皆知张亚勤的事,都说太原出了个“神童”。在当时求知若渴的大氛围下,张亚勤成了榜样。于是,有学校请他去宣传“经验”,教大家如何快速提高成绩。

张亚勤说:“我的法宝就是‘求知欲’——刨根问底,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比如最容易遇到的数学难题,一下课,我就会拿着不懂的问题去问老师。如果老师已经下班,那就追到老师家里去问。”

有一天,张亚勤看到数学老师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北京大学编写的有关三角函数的参考资料,这是当时高中的数学课程。一向喜欢钻研的张亚勤又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他向老师借这本书回家看。

尽管知道他聪明,老师还是很惊讶:“这个是高中课程,你能看懂?”

张亚勤小声说:“试着看看。”

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张亚勤兴冲冲地来还书了。老师问他:“看了?”

“看了,我把里面的习题都做了一遍。”张亚勤把自己的习题本交给老师。

老师一边翻看习题本,一边暗自称奇。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也都聚拢了过来,有位老师不太相信,当场出了三道难题让张亚勤计算,他真的做出来了。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一星期内学通了一本高中教材,做完了所有的习题,这让教研室的数学老师们刮目相看。

张亚勤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加明显。11岁那年,他直接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并且又一次考了所有考生中的最高分。

此时,1977年山西美术学校招生,尽管这只是一所中专学校,美术天分不错的张亚勤还是想去报考。由于当时是历经十年断档后初次恢复招生,考查项目比较简单,张亚勤很轻松地通过了考试。

但是,连连跳级的神奇少年选择了美术学校,怎么看都是一种志向屈服于现实的妥协。考虑再三,张亚勤和母亲还是决定放弃。

下一步怎么走?张亚勤陷入了茫然。

老师叮嘱一位大同学照顾张亚勤,半学期后,反倒是张亚勤照顾起这位大哥哥来

就在这时,一个名字跳进了他的视野,彻底改变了张亚勤的学习轨迹,这个名字就是——宁铂。

年,高考恢复,百废待兴。中国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副总理的方毅亲自指示中科院下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宁铂。天才少年宁铂成为新时代的符号。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