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的“三个圈”

 
马未都的“三个圈”
2016-12-23 15:42:04 /故事大全

自从登上《百家讲坛》之后,马未都是一炮走红,已是半百的年龄了,屁一股后面居然还围着一大堆“马扎”粉丝,可见老马魅力十足。无论走到哪里,一提起马未都,那可是如雷贯耳的响当当人物。

2009年5月9日,马未都先生做客《咏乐汇》,一上来,马未都就以他特有的招牌眼神——微微笑的眯缝眼,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主持人李咏还是按照惯例,手拿卡片,带着一脸的“坏”笑,幽默风趣地向大家介绍马未都的人生历程——马未都的“三个圈”。

第一个圈:演艺圈。那年,马未都只有14岁,长得也算是一表人才,浓眉大眼的小伙儿。因为那个年代流行样板戏,他就跟着一个空政文工一团一演员到处演出,其中有一场戏叫《红灯记》,他扮演一个搜查李玉和家的伪兵,戏很简单,就是进里屋把一个皇历拿出来,再四处看几下,就算演完了。可是,不知什么原因,那天放道具的人给忘了,他一挑门帘儿进了里屋后,发现原本应该放在凳子上的皇历竟然不在了!当时他脑袋“嗡”地就大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干脆一屁一股坐在凳子上就不出来了,愣是把观众给晾在舞台下。出了丑却让马未都明白了人生一个重要信条——做人要自信,做事要周密。

第二个圈:文学圈。马未都早年经历坎坷,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还当过几年机床工人,正是因为这段特殊历程,成就了他的一桩文学梦。1981年,马未都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今夜月儿圆》,整整一个版面,从此在这个圈里声名鹊起,《中国青年报》的领导看马未都是个文学可塑之才,就把他调到《青年文学》做了一名编辑。之后他又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剧本。但是,做的时间久了,马未都就感觉到自己文学道路已经走到头了,他认为自己的判断能力远远大于创作能力,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曹雪芹的水平。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到了一个事理——坚持就能成功,放弃才能拥有。

第三个圈:收藏圈。早在出版社当编辑的时候,马未都就对收藏古董文物着了迷,经常利用出差搞笔会的机会,到处转悠捡漏。因为那时候,很多农民也没有什么文物意识,他常常以非常低的价钱就可以淘到价值不菲的宝贝。马未都捡漏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看中的是升值潜力,他看中的是文化价值,因为他比别人看的书多,研究得深,琢磨得透,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拿着放大镜往故宫里钻,时间一长,就连故宫的工作人员都把他当成一个怪人看待,态度也非常不耐烦,可是他已经到了着魔的地步了,赶都赶不走,也是这段平凡琐碎的生活最终造就了一个藏品大家。他现在的鉴宝境界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只要瞧上一眼,用手一摸,一张口他就能准确判断出真伪,而且能流利说出这件古董是出自哪朝哪代的,具有什么特点、现在值多少钱。很多人听了后都说神了。他却眯眼一笑说:“不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我比你们看得多见得多罢了!”起初,他是因为兴趣而喜欢上收藏,如今,马未都把它当成事业来一经营了,看成一种使命、责任,于是也就有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诞生——观复博物馆,成功之后,马未都体味到人生最重要的两点:认真做事和宽容待人。

一个人的成功,正如马未都自己总结的八字信条:“自信、坚强、认真、宽容”。而马未都的“三个圈”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圈,无论成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经历的过程和做事的态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下一篇:施粥的方法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