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丘吉尔被撤销了英国海军大臣的职务,回到家乡调养散心。那天,他独自在花园里转悠,遇见弟媳琼纳夫人正在水彩写生,便在一旁驻足观看。几分钟后,一朵清秀的花跃然纸上。于是,丘吉尔对绘画着了迷,便在周末买回油彩准备画画。可是画什么好呢?提起笔时,这位敢作敢为的政治家不禁犹豫起来,因为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只好搁笔作罢。
此后,丘吉尔常常拿起画笔,却都因种种担心而搁笔作罢。有一天,他再次摊开画布,决定先画一片天空。他谨慎地在调色板上加入些许蓝色,蘸好颜料准备落笔,却又在刹那间犯起愁来:是该从左向右画,还是自下往上画?正在犹豫的时候,画家拉沃瑞的夫人恰好来到书房,她不由分说将所有颜料泼在画布上说:“你是想画油画吗?那还磨蹭什么,赶紧用最大的画笔画!”说完塞过一支笔。丘吉尔见画布上满是颜料,刻不容缓,他赶紧用画笔涂抹起来,一眨眼工夫就描绘出了层层叠叠的云彩和天空。
这幅画作虽然看上去并不完美,却令丘吉尔果断地迈出了那艰难的第一步,找到了自信。此后10年间,丘吉尔留下了500多幅特色鲜明的油画作品,其中20多幅还被伦敦泰特美术馆收藏。面对未曾料想到的成功,他意味深长地说:“开始的勇气最重要!”
不难看出,“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缺乏开始的勇气。而开始的勇气之所以缺失,缺就缺在一般人此时往往没有压力。
压力为什么能转化成动力?专家研究发现,人的能量有90%处于储存状态,当人处在紧急关头时,受到外界强烈的刺激,会产生“应急反应”,神经会一下子紧张起来,处于超常的激发状态,促使人们强化动机,释放出储存的智慧,喷涌灵感,广开思路,独辟蹊径去解决问题,显出平时隐没的才智。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了俞敏洪将压力转化成动力的故事。
俞敏洪拥有“留学教父”、“中国最富有的老师”等多个头衔,他创办的“新东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中国70%的留学生都出自这里,很多国际金融机构里都有他的学生。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俞敏洪自己说,是因为“北大踹了我一脚”。
1980年,俞敏洪考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两届高考,均告失利)。在北大的10年,好运气再也没有光顾过他。因为普通话不好、英语发音不准而备受歧视,大三时因病休学,大学时代没有女孩子喜欢他……俞敏洪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他曾想随潮流出国深造。然而就在他为此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意外发生了:1990年,他因为在校外私自办英语培训班(为出国求学筹集资金),受到了北大严厉的通报批评,他羞愧难当,辞职走人。于是,俞敏洪开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在1991年的那个冬天,人们看到一个当了6年北大老师的男子拎着糨糊桶往街边电线杆上刷招生广告……1993年,“新东方”在一间四面漏风的教室里正式诞生……于是才有了现在的辉煌!
由此可见,正是北大那一脚“踹”,给了俞敏洪很大的压力,然后这压力又变成了动力!如果没有北大的这一“踹”,那就正如俞敏洪所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
在某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是万丈深渊。每当导游带队来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游客们挑点或者扛点什么东西。游客们困惑不解。导游解释道:“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都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却从来没有人出事。如果你意识到危险了,再负重前行,反而会更安全。”
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胸怀大志,背上有沉甸甸责任感的人,才能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过“鬼谷”。
人生中的许多困难、艰险往往需要不顾一切的勇气,才能克服。如果预先为自己安排好一条后路,也许是聪明人的策略,但却不是成功者的策略,因为没有压力的人,往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人生道路上的狂风巨浪肯定会把他们打翻。
《孟子》里有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逼出成功”四个字!古往今来的成功学家都很注重这“逼出成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作为现代人就更没有理由轻视这激发思维的作用,就更应学会在生活、工作中,主动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人生道路上创出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