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当茅侃侃、李想、陈曦、邓迪、郑立、戴志康等80后it创业和财富新贵们红得发紫的时候,万科的王石说,这些“80后”的创业者,要现在就定义为“未来中国商业的脊梁”还为时尚早,也很难给他们的企业一个系统的评价。
一语成谶。如今,pcpop(泡泡网)、discuz(康盛创想)还在,李想、戴志康却只是一个高级打工者了,畅网科技的陈曦只能发出“经历过惨烈的人生起伏,事业的得意与失意,我开始知道自己的位置”了的感慨,mysee倒闭后邓迪已经鲜有消息,163888(翻唱网)沦落到经营色情,郑立已经锒铛入狱……
茅侃侃,也就是这本新书《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的作者,“80后创业新贵”的光环也差不多褪尽,但凭借着过去的“发家史”和“血泪史”、80后的“嬉笑怒骂”和“无厘头式的故弄玄虚”,似乎摇身一变成了“畅销书作家”。2010年,他出版的《像恋爱一样去工作》,据说卖得很火,于是趁热打铁,又出版了这本书。
本着看茅侃侃《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的感受,看取得了什么经,本着对茅侃侃新建健康顾问管理公司的期待,我买下了这本书,认真读了这本书。在批评这本书之前,我把我觉得有价值的、茅侃侃的一些感受,或者所谓的“经”,暂且陈列如下:
“学会从每一个失败的案例中学习,别人每挨一次打,自己就多学一招防身,就算躲不开,也知道怎么打上两个来回”;“能吃到肉的都是挨打熬出来的”;“前怕狼后怕虎的创业,留一半后路给自己,留一半精力去实现梦想的创业,原地踏步坐等天上掉投资,自己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创业,统统饿死了”。
“创业精神的根本是奋斗、实现梦想、成就大我和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过程”;“成功是一次意外的怀孕,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头再来是成功他爸”;“什么叫机遇和运气?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人一起做正确的事”;“创业最大的忌讳就是在公司渡过初创艰难期的时候,你还习惯于初创期的那种什么都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做法”。
“一个合格的创业者,为了他的团队、为了他的投资人,为了他的梦想,是没有时间抱怨压力找捷径的,他只有全力以赴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开心地迎接下一个压力的到来!”对待辍学创业,我觉得茅侃侃的提醒尤为精当:“高等教育在创业的路上很重要,在拥有一技之长的你面前,学历神马的才是真浮云。”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不仅让成为比尔•盖茨的梦想成了浮云,也让自己的人生成了浮云。
如果读者的品位和我差不多,我建议读者看看我这篇读后感就差不多了,不要浪费自己的汗水钱去买《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了。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干货太少,水分太多。如果这样下去,我大胆作个预言:茅侃侃“畅销书作家”的梦想也将成为浮云。
王石说得好:“无论在传统经济还是互联网经济中,大多数创业者素质是共同的:独立思考,野心,想象力,勤奋,甘于吃苦,好学……”可曾经的80后创业新贵,如今已成为“方仲永”。
如果可以从茅侃侃身上看到“80后创业新贵”这个群体特征的话,茅侃侃《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流露出来的“以自己的文字为荣”的心态,则是非常危险的。抛开文字的琐碎、啰唆、轻飘不言,虽然茅侃侃在书中多次提到“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真正体悟到创新的真谛,还没体悟到“伟大是熬出来的”的哲理。
读完《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掩卷沉思,不禁自问:难道真的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问题的背后一定有复杂的文化密码。中国人相信《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但我想说的是,复制只可能“小得”,绝不可能成功,要去西天取经,只能自己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