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贫寒,素有大志。少年时候,和张仪、孙膑、庞涓几个同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毕业后,他自认为天下大事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先是拿着连横方案跑到秦国,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苏秦不甘心,回到旅馆后奋笔疾书,又接连写了十次计划报告上书秦王,但都石沉大海。借来的钱很快就用完了,苏秦没办法只好收拾行李,走人。此时的苏秦再也没有初来时的神气,置办的豪华套装已经破旧,人又黑又瘦,背起沉重的书包(古书都是竹简),穿上草鞋,一路千里,从成阳回到洛阳。
失意、穷困,落魄,一脸愧色的苏秦灰溜溜地回到了家。而家人对他的态度,更让他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滋味。嫂子见他一副落魄相,不给他做饭,父母看他瘦黑的样子也懒得跟他说话,妻子一直低着头织布,看也没看他一眼。此时的苏秦不怨天、不尤人。仰天长叹说:“这不怪他们冷落我,只怪我苏秦无能、不争气啊!”当晚,他做了一番深刻的自我检查,认识到目前最大的对手其实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他要接受失败,从头再来。他连夜打开书箱,勤奋苦读。在揣摩书中精深的谋略的同时还将当时七国的种种利害冲突联系起来,每到困得想要睡觉的时候,他就用锥子来刺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足——这就是“锥刺股”的来历。这样过了一年,他重新分析了天下形势,他认为战国后期所有盛极而衰的强国,都畏惧西边崛起的强秦,没有哪一个国敢和秦国抗衡,哪怕是强大的齐国也不例外。他第二次踏出家门。踏上了求聘之路。上次他想帮秦称霸天下,现在他要转变策略。合纵抗秦。他先到了燕国,然后到了韩国、赵国、魏国、齐国。最后到了楚国,真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六国早就不满秦国虎视天下的野心,都愿意把国事全部托付给他,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这时的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比今天的联合国秘书长都牛!一路外交成功后,北回途中,他途经故乡洛阳。这一路车马、侍从浩大,真是威风八面。他的家人一早就赶到30里郊外欢迎他。回家后,他的亲人不敢拿正眼看他,都低着头,弯着身子,用半跪的姿势侍候他,等他来吃饭。苏秦见此情景不禁慨叹:“哎!当年落魄回家的时候,亲戚朋友都轻视你,而现在富贵的时候,亲戚朋友都畏惧你、敬重你!这就是人生百态啊!”苏秦慨然拿出千金,回报过去穷困时对他有恩惠的人。有位老乡在他第二次外出求职的时候,曾借给他一百钱做路费,立刻还了他百两黄金。
苏秦成功了,可他的同学张仪还是个待业青年。张仪决定投奔苏秦,靠老同学关系先谋个一官半职,再作打算。苏秦得知张仪要来十分高兴,因为他正苦于自己“合纵”方案缺少了一个合作性伙伴。苏秦深知,自己当“六国”的辅相只是个花架子,各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很难真的联为一体,当秦国的强势被压制后,六国没有了危机,它们之间肯定要发生内讧,合纵术很快就会失去作用,到时诸侯们就不会再听他的摆布了。他很需要一个人去秦国搞连横术,而才学胜于自己的张仪正是合适人选。
他先是态度傲慢地接待了张仪。苏秦在殿堂上大宴宾客,却唯独安排张仪独坐一角,苏秦和其他宾客的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而张仪桌上只有可怜的两道小菜。饭后,张仪向苏秦说明此行的目的,苏秦很不耐烦,冷淡地对张仪说:“等等再说吧。”
见苏秦不顾同学情谊,如此冷落自己,张仪难受极了,他暗暗地发誓要与苏秦唱对台戏。既然六国都被苏秦掌握,他只好为秦国出谋划策破掉他的合纵战略。可是张仪虽有志气,但他身无分文怎么能到遥远的秦国去谋发展呢?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个腰缠万贯的人找到了张仪,说他相貌不凡贵气逼人,此去秦国必能成功,他愿意资助张仪,并亲自陪他跑一趟。张仪的到来正好解决了秦惠王的燃眉之急,他正苦于找不到对付六国合纵的好办法,秦惠王听了张仪的连横战略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立刻封官,很快又升他为相国。看到张仪已飞黄腾达,资助者便前来向他告别。张仪惊讶地说:“我张仪能有今天,全赖你的帮助,如今我正要回报,怎么您就要走了呢?”那人笑着对张仪说:“资助你的人不是我而是苏秦,他认为你是天下少有的贤士,却又怕你乐于小利,因此故意激发你的斗志,希望你掌握秦国的大权后,威胁六国但又不发动强大的攻势,使合纵战略得以维持。如此就算回报苏相国了。”张仪恍然大悟后感慨地说:“请您代我致谢苏相国,有他在一天,我就不会真正地去破坏合纵战略。”
战国时期诸国之间一直是战事不断,民不聊生。但是在苏秦掌权近20年的时间里,秦国的军队不敢踏出函谷关往东一步,七国之间维持了鲜有的和平时期,人民得以安居,发展生产。苏秦的合纵术能有效推行,这与他居安思危,事先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对手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