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是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更是备受关注。要解决这个难题,除了保持经济发展,加强各方协调等之外,调整人们的择业观念也很重要。
30年前,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只有百分之一,那时能进大学读书的都是“天之骄子”,出了校门的毕业生,普遍被认为是社会精英。如今,毛入学率已达到百分之十九,预计到2020年,将达百分之四十。在新的情势下,若我们坚持老一套的精英就业模式,那注定是要碰壁的。
浙江义乌工商学院是一所高等职业学院,他们走着一条很有特色的育人之路。他们鼓励学生开网店,“淘宝网”是学生们驰骋的天地,他们坚信“淘宝改变命运”。有个名为杨甫刚的“优秀毕业生”,其市场营销这门课程的成绩虽只有三十多分,但他从开的网店里却可以得到四万的月收入──约相当于四十个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
该学院副院长贾少华主张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人尽其才,因材施教”。他说:“我们的学生从小成绩就不好,在学校没有什么成就感,比较自卑。做网店后,人变自信了,发现自己也能成功。”他认为开网店“能有效训练一个诚信的商人”。
开网店到底是不是初学经商者的上等选择,这个尚可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贾少华对教育的思考:“在谁都可以上大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还继续奉行培养精英的老思想,那是误人子弟,是为培养一个陈景润制造出千万个炮灰。中国高等教育可悲就在于只着眼于一个陈景润的成才。精英永远需要,但都盲目去培养精英,那是自寻烦恼。”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浓烈的精英情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成功之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这个模式是应被质疑的。在深入思考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爱因斯坦对就业的看法。
1953年7月14日,一个在德里的印度人给74岁客居美国的爱因斯坦写了一封长信,寻求帮助。写信人是一个单身汉,他打算未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尽管他自己也承认在这两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他身无分文,来信连邮票都没有贴。7月28日,爱因斯坦用英文写了回信:
“我收到您的来信。您要继续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热情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我必须坦率地说,我决不赞成您的态度。我们衣食住行都是因为有别人的工作,对于这些,我们必须诚心诚意地给予回报,不是以满足自己愿望的工作来回报,而且要以如人们通常所说的服务于他们来回报。否则的话,不管我们的生活需求多么小,我们也是寄生虫。在您的国家更是如此,那里正是经济起步的奋斗时期,急需受过教育的人努力工作。
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您有多方面的本领,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工作。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成果的机会,哪怕是对于非常有天赋的人来说,也是很小的。所以极有可能是这样:当您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过去以后,您会感到沮丧。
出路只有一条:把您大部分时间用于干些实事,例如当教师,或从事其他适合于您的工作,用余下来的时间从事研究。这样您无论如何也能过上正常人的宁静生活,哪怕得不到缪斯女神的特殊关怀也不要紧。”
不管谁,如果置生存的基本条件于不顾,一味要“走自己的路”,那很危险。爱因斯坦本人,大学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而是在伯尔尼专利局做了一名普通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