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影评

 
朗读者影评
2017-01-04 09:50:54 /故事大全

朗读者影评(一)

95年的麦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影片《生死朗读》在一代对又一代的“坦诚”中,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时代的真相。宣泄也是窝藏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们在重新面对一些我们总是规避的历史时,到底要坦诚到何种程度才会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过拂去历史的尘埃,沉甸甸的真相却总无法让你我坦然接受。那么这种坦诚,又将置于何地呢?

在影片最初的时间地点交代为1995年·德国·柏林。面对这样一部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将影片的主题与反思二战相关联。然而当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人公麦克追忆到1958年,他邂逅比自己大20岁的汉娜,并发生了一场畸恋时,年轻演员大卫·克劳斯和“熟透了”的凯特·温丝莱特那般“坦诚”的表演,却结结实实地将我们的心理预期遮蔽了。

影片中大卫和凯特的多场激情戏的确是以性为切入口,那么大的年龄差距却发生地似乎合情合理。两个演员的表演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的原因。在这样一种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湿干冷的环境中,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以纯粹情欲萌发的情感,在温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欢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游中,都不会显得别扭,相反,正如这段情感对两个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怀念和支撑着这份情感。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坦诚把握,三个演员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微妙诠释,都淡化了这份畸恋本身不协调的作祟,反而让我们感动。

然而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的是影片真正主题的引入和升华。在这份畸恋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和冲突时,汉娜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而在多年后,麦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至此,支撑影片后半部也是带领整部影片升华的两大主题出现,其一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人文反思,另一个便是对于知识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汉娜,她并没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们在惊异于她“冷酷”“无知”的态度时,也不免跟随她一同回望那个所有人看来都愤懑的黑暗时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多少无辜的犹太人被纳粹分子惨绝人寰地屠戮。汉娜也是侩子手之一。的确,看过电影,我们不能因为她当时的无知就原谅她,像影片中那个幸存的作家一样,绝对不会宽恕她。然而突破个人的道德情感规范,而上升到一个狂热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来说,汉娜自身不也是一个悲剧和受害者么?她执拗遵循的规范,她坚守的职责,竟然是她眼睁睁看着300人被大火烧死的辩词。她那句诘问大法官的话,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其实是会让所有人无语的。习惯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视角来批判审视别人的集体,难倒不是我们的悲剧被一次次复制的源泉么?想必导演和观众,包括你我也绝对不会宽恕和原谅汉娜的作为,可是她却是能够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够被我们,被时代警醒的。

然而相比与她一同坐在被告席,却昧着良心将所有罪责扣到汉娜身上的真正的罪犯来说,汉娜冒着傻气的执拗却显得那样坦诚和真实。影片出来后,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评便是他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给残酷的历史披上了温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这个人物。然而我倒觉得,导演恰是真正理解了那个时代,那些沾满鲜血的手中,也有这样一种被无意识推搡裹挟的人物。他并没有理解罪恶,而是理解人性和时代的无奈;他也没有要为汉娜们拨乱反正,而是希望我们在缅怀、批判、挞伐那些我们不堪回望的岁月时,需要有一种警醒,一种坦诚的正视。因此如果说导演真的在批判唾弃谁的话,那肯定是那些被判了4年刑期的黠笑流泪的“忏悔者”。

麦克这个角色其实是夹在历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间的感知者。他与汉娜的那种情感让他相信汉娜的为人,他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却又让他无法回避对于汉娜们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汉娜无期徒刑时,麦克难以掩抑地留下两行热泪,以及他目睹审判过程中的慌乱无措神伤,还有他去探望汉娜可最终转身离去,这都让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关怀的力量。像是蒙着眼睛的象征着法律的女神一样。我不想附和说这是导演身披的温情的外衣,因为在我看来,这恰是这个导演在坦诚面对历史时心中怀有的爱和力量。

关于影片的另一个主题,也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表象上的主题:朗读,却让我们得以从更多一层和另一个侧面来看待汉娜和麦克这两个人物,以及整部电影寄予的深思。汉娜和麦克认识时,让麦克给她朗读小说,只有这样才和他做爱。而当初她在看守犹太人时,也选小女孩给她读小说。其实汉娜是个文盲,可是她渴求着知识,她会听小说时开心、哭泣。然而这样一个人在面对共犯的栽赃时,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保有最后的尊严,她宁愿选择终身监禁。导演这种设置一来是给无知一种批判,也是给知识一种崇高的寄托。无知本身并不是罪恶,可知识却往往给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像守卫的汉娜,她也许只是想好好地本分地做个守卫,可却在时代个狂热中成为了阶下囚。而我国在文革时期,不也有很多汉娜稀里糊涂地做了侩子手么?

问题的关键是你拥有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影片最后,离了婚的麦克心中始终无法放下汉娜,他录下一本又一本自己朗读的书,寄给狱中的汉娜。汉娜也开始学着读书识字。在入狱20年后要出狱时,麦克来看她,他问汉娜,你会回想以前的事么?汉娜说在审判她前她什么都不想,想也没用,因为人死不能复生。麦克说她没有理解问题的所在。汉娜说她明白,她学会了识字。几句简单的对话,其实透露了导演最朴实也是最深刻的思考,在我们面对难堪的过往时,有时更是要用建构的、正确的心和知识去面对未来。因为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影片中有一句很不起眼的话给我印象很深:保密这个观念是西方文学的核心。人有的邪恶,有的高尚,这导致他们不愿公开。其实真正想想的话,我们在朗读我们的人生,面对我们的历史和过往时,有多少是我们不愿公开,放在心底作为秘密的呢?生死朗读,想要朗读生死,却真的在于你有多坦诚……

朗读者影评(二)

很多人看错了《朗读者》,奔着它的激情和香艳去了。而其实,这部电影令人思考的是在爱情中,我们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来看待对方,尤其是,这份感情如果还夹杂着不可言说的秘密、还掺杂着国仇家恨的羞耻和绝望,站在爱恨的两端,曾经的爱人,你将以什么心情面对。众人眼中的罪人——女主角汉娜在法庭上直视法官,说:换成是你该怎么做?法官哑然,法庭骚动,无人能回答这个简单而铿锵的问题。

在2009年初的第81届奥斯卡上,该片共获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5项提名,最终凯特·温丝莱特凭借该片封后。电影里的故事据说是真实的,一个发生在二战后的故事,15岁的少年米高偶遇36岁的神秘女子汉娜。有如天雷地火般,米高和汉娜成为了秘密情人。激情之余,汉娜最喜欢躺在米高的身边,让米高为她朗诵各种小说和诗集。她对米高说“你很擅长这个吧?”米高笑了,说“我还以为自己一无是处呢”。有了汉娜的赞美,少年米高发现了自己的能力,也许这就是他最后能成为一名优秀律师的原因。

在优美的诗句里,米高和汉娜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因为汉娜,米高拥有了与其他少年不一样的成长,在郊外的一间小教堂里,汉娜聆听着唱诗班的歌声,感动得落下眼泪,米高站在教堂门外,深情地凝视着汉娜,那一刻,没有少年和中年女子的隔阂,只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宠爱和欣赏。

当年轻的米高沉溺于这种关系不能自拔的同时,却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汉娜。就在他为此而苦恼的时候,汉娜不告而别,离开了他的生活。在短暂的迷惑和悲伤之后,米高似乎开始了新生活,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汉娜在他心里留下了怎样的伤痕,他甚至没有能力再去爱其他女人。

更让米高没有想到的是,8年后,他竟然再次见到了汉娜。那时候,米高是大学法律学院的一名实习生,坐在旁听席里,而他的汉娜,作为一名纳粹战犯坐上了法庭的被告席。这个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逐渐清晰,汉娜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审判。然而,米高却猛然发现了一个汉娜宁愿终身监禁也要隐藏的秘密,那就是她根本不识字。为了隐藏这个秘密,汉娜认下了所有指控。

米高在旁听席上颤抖、落泪,而汉娜最终被判终身监禁。时光荏苒,已经成为优秀律师的米高,终于与妻子离婚,也许除了汉娜,他再也不能爱别人。他开始朗读,像从前朗读各种小说和诗歌给汉娜一样,他一边朗读一边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把一盒盒的朗读录音带寄往监狱。汉娜靠着这些米高为她朗读的录音带,坚持活了下来,并且在狱中学会了认字和阅读。最后,她还能自己写一些简单的句子寄给米高,她写:“孩子,再给我读一些浪漫的”。

1988年,表现良好的汉娜,要提前出狱了。隔着20年的光阴,米高意识到自己和汉娜之间不仅有爱情,还有国仇家恨,德国人羞于承认的纳粹往事,汉娜作为集中营看守的血腥历史,这一切,让米高变得沉重。阔别20年后,他第一次见到了汉娜,他问已经60多岁的汉娜:你如何看待那段过去?汉娜问:你是说我们以前在一起的那段时光吗?米高说:不,我说的不是那段过去……

第二天,米高来接汉娜出狱,被告知的是汉娜的死讯,汉娜自杀了。在汉娜的遗物里,留下一些钱托米高赠送给集中营中的一位幸存者。后来,米高把这些钱捐给了犹太人扫盲组织,在那位幸存者拒绝了钱而答应留下汉娜的茶叶罐时,米高含泪说:谢谢你。这已经是一名幸存者给予一名集中营看守最大的宽容。米高替汉娜完成了心愿。

什么样的爱才叫真爱,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也许会让我们变得更宽容一些。时光走得是那么快,几十年一晃而过,少年变成了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美艳少妇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妪。如果没有爱和牵挂,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的苍白,如果没有人用爱为你朗读生命的壮阔,回忆该是多么悲凉。也许这就是《朗读者》能告诉我们的全部。

朗读者影评(三)

难以相信,史蒂芬·戴德利是这样处理《朗读者》的,未曾用曲折微妙的手段重新诠释,而是规矩地,深情款款地赋予原著愈发温柔的魅力,甚至抽掉了汉娜鞭挞伯格的段落,那是流进她血液里最明显的纳粹痕迹,而电影里被抹去了,就好似从来这一对情侣就是可以天长地久的,倘若没有命运弄人,一个相逢恨早,另一个相逢恨晚,就可以花好人团圆一般梦幻。这是一部将书中的情欲气质精确还原,又在残酷的审判章节里注入了暖色调的爱情电影,无论是在浴缸里抑或法庭上,那道暖烘烘的名唤“良知”的光线总是愈来愈明媚地照耀下来,以“畸恋”的名义散发着热量。

扮演十五岁少年伯格的演员要比想像中的健壮早熟,不是完全符合书中描述,与凯特·温丝莱特搭起戏来有些吃力,他不是特别能与熟龄女演员来电的那一型,甚至我期待看到的斯文俊秀与羞涩细腻都没有施展出来。可是凯特似乎完全进入状态,她没有输给心神游离,神色拘谨的对手,而是将自己沉溺进去的姿态,反正改编过的剧本已将汉娜剥成一枚法洁的白煮蛋,动作必须凶悍,表情必须愚昧,眼神还得溢出勇气之光,否则她难以与小了二十岁的情人云雨。电影讲究的戏剧性亦考验她,必须露出目不识丁的端倪,又不能让对她如痴如狂的男孩发现,这个包袱得慢慢抖开,到最残酷煽情的那一刻才完全展示真相,凯特于是得想尽各种办法融入这不正常的恋情里去,摆出倔强自尊的态度,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并试图用诚实来加以弥补。太多人复叙过这场战争的血腥沉重,却没有人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听一听汉娜们的想法。()我知道电影是提炼出小说里最鲜美的那部份加以烹饪,在德国人的反省旋涡里,伯格退缩了,他试图把这位韶华已逝的初恋情人从生命里抹去,我记得电影里的伯格是放弃了在监狱视探汉娜的机会,走进宿舍和一个女孩做爱,可是激情已经没有了,不见得是汉娜有多迷人,就是那种如玫瑰般怒放的,又轻软如云的激情没有了,缺少守护秘密的欣喜感,第一次见到女人裸体的震撼,以及被这段奇特的爱情包围住的恍惑,这些珍贵的经验因汉娜过往的曝光而显得愈发难忘。

遗憾的是晚年的汉娜与中年伯格再次聚首的那场戏已失去了观赏原著时的那种悲从中来的力量,它就是无奈地相见,一切都在手足无措中进行着,她与他都对这样的未来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是好。极喜欢伯格给汉娜朗读时的刻画,那么情趣生动,像是浪漫找到了根,直到后来才给出了更深的含义,那种在甜蜜中孕育的人性缓缓复苏,曾经千百次地揣度伯格会怎样给这个三十五岁的女人朗读,嗓音不会紧张得发颤吧?后来应该慢慢适应,随之加以年少轻狂式的发挥,结果电影里的伯格以他优雅调皮的腔调创造出了教人释怀的,带阳光气息的朗读者。

很钟意戴德利的《时时刻刻》,无论遭遇冷漠或热情,均是伸出一双温柔手满腔怜惜地安抚片中的主角,这次的《朗读者》依旧是秉承一贯风格,只是稍稍欠了些精致与细腻,像在叙述一段血肉丰满的悲情往事,然而亦只是悲情往事。这份爱始于一个焦躁的夏季,到冬天它便关闭了,仿佛从不曾发生过,实则已凄艳断肠,不讲给人家听,那是因为时机未熟,终有一天,伯格站在墓前跟女儿说说汉娜,她是个怎样的女人,有多美丽,或者……有多坚强,年纪与囚禁均无法将她摧毁,惟一打不赢的只有爱情。

影评范文精选小时代影评国王的演讲影评

分页:123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