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力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促使人发挥潜能,走向成功的优秀思想。今天故事大全推荐你阅读刘同的“青春”:也曾迷茫,也曾孤独
刘同的青春:也曾迷茫,也曾孤独
凭着独特的观点和小清新式的写作,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很有人缘。继2013年推出《谁的青春不迷茫》畅销百万册后,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7小时内即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在很多人眼里,孤独可能与刘同无关:刘同,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出了书,33岁任职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工作上颇为成功,是标准的高帅富。但与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选择工作时的彷徨。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假装潇洒,内心却总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提起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学们有阿迪、耐克的运动服运动鞋,他没有。在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试着插话,可没人理,特失落。刘同曾经做过一件最二百五的事,为了交到朋友,他写小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高中时的刘同和父亲也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看到连电视节目都没有了可仍然还在看的人。相反,对刘同而言,自己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为了等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电视看到半夜12点的孩子。
有一天,刘同在纸上写下命题:谁的17岁比我惨。他为此还一一列出最惨的几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
他看着这6件事,忽然找到关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因为自己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我真是醍醐灌顶,仿佛看穿了人生的本质。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着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
尝试中改变
那时刘同已经上高三了,重新开始学习从高一起就没有学过的数学。跟着老师的复习节奏,他买了三本习题集,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他就要求自己把所有的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刘同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
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刘同同样认真对待。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最好的137分,最差也没低于120分。当老师对刘同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了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若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稍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大一的时候,刘同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成日志之后,日志里也会形成一个结论以后遇见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去处理。每一天解决一个问题,一年300多个问题,大学四年就是1000多个问题。年轻人哪有那么多问题,顶多就是亲情、友情、爱情、未来,大概四五个方面的问题,每个类别可能也就100个问题。大学四年当中,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大学四年之后很多问题就已经被你解决过一遍、两遍了。当你面对人生很多困惑,包括面试官刁难你的时候,你都可以很快回答他。
此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刘同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的忘我成长。正如新书所写,孤独是刘同在所有情绪中最为认可的一种,经历过孤独,才能有新的力量。他解释:孤独的感觉太棒了。那不是失败,而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最好时光。
写作的魅力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讲述的33个故事覆盖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多个截面,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夜一个人的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结果却在拿起行李箱的转身瞬间情感喷涌,更诚意述说了自己在职场上既坚持又妥协的经历刘同说,自己写书不是卖弄隐私,而是给读者另外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
在他看来,写书更多的是为了总结观点,告诉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对有些事情的发展脉络可能之前不够明晰,但通过写作达成自我对话后,能让自己慢慢找到一个解决出口:最后的结论可能是对啊我为什么不这样,当再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我会拥有处事准则,不会浪费更多时间。
写作对刘同的工作帮助很大。早年他参与制作的节目多与娱乐有关,偶尔也会觉得无聊,对他而言,写书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只有每天写点东西,最后集结成书,或者发发专栏才知道过去的一年留下了什么。他总结道:做电视是遗憾的艺术,写作则能留下很多珍贵的东西。
新书名字的选定过程也颇费一番周折。自己开始时认为现在的名字是很有些矫情的。最初,他们为这本书设计了200多个名字,讨论时间长到参与人员几近崩溃,我想命名为一个人,你还好吗?之类。感慨起来就在微博上写了一些有关孤独的感悟,恰逢世界杯,几乎每场比赛结束,都有人提到虽败犹荣四字,后来干脆取名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在他看来,《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本书适合在一个人独处的状态下看,比如想跟自己对话、感到迷惘或有问题难以想清楚的时候。因为书中的一些句子易与读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平和的心态
就刘同来讲,融入一个新环境的前几年都是孤独的,比如读大学的前两年、参加工作前五年,那个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合群,也不知道哪个群体你才喜欢。
每一个人成长中都会面临孤独。刘同说,自己的排解方式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比如工作与写作。这两件事能让他很快沉淀下来。此外,还会健身、听歌或到处逛,即便在出差旅行途中也不例外。
我在光线已有10年时间,在这之前几乎从来没有外出旅行。30岁到33岁这三年中才可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有机会出去。刘同略有遗憾地说。
由于英语太差,刘同独自旅行的次数并不多,去的也都是中国周边的国家。所以,他只好把每次出差都当成旅行,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就到一个地方待一天,第二天离开。在这段时间内,会去小巷子里行走,专门吃大排档,哪里人多往哪里挤,他说:那样我会觉得自己像当地人,而非路过的观光客。
或许正是能够借机放松的原因,刘同听到出差的通知便会很high。为了养精神,他在飞机上一般以睡觉为主,登机时会随身带很多在飞机上睡觉的装备,其中必备三样:耳塞、眼罩和靠枕,有时还会带上一瓶水。他说,基本把这四样东西摆好,飞机上的旅程就可以很快度过,然后醒来写东西听歌。
如果在飞机上的时间超过俩小时,刘同还会利用这段时间来写作或改稿。每次要出书,出版社就会将初始稿件打印成厚厚的一本供他在飞机上修改。不过,刘同说,自己写稿的工作主要还是在家里完成,一般在晚上12点以后,会写一个小时左右。
我还有一些专栏要写,但工作太忙,出书频率不会太快。刘同很忙,但仍乐此不疲地把工作与写作分得一清二楚。
看来刘同的“青春”:也曾迷茫,也曾孤独让你意犹未尽,欢迎进入励志故事栏目阅读更多励志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