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启示录影评

 
现代启示录影评
2017-04-05 13:03:07 /故事大全

励志故事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力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促使人发挥潜能,走向成功的优秀思想。今天故事大全推荐你阅读现代启示录影评

现代启示录影评(一)

电影讲述的一位上尉战后退役后倍感空虚又重新回到战场,接受一项谋杀一个在美国军方眼里是不接受上级指挥,“精神失常”的上校的任务。影片的一半多讲影片主人公上尉在找寻上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军人的恐惧,空虚,残忍,发狂,对战争的厌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比较好理解,都是对战争各方面的刻画,越演到后面,就越来越晦涩难懂。从上尉遇见一支法国军队以后,整部电影似乎才开始揭露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法国女人跟上尉的这样一段对话让我深感困惑:“他愤怒,为死去的士兵难过,他对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神还是动物,我对他说你有两个你,你明白吗?一个死了,一个被爱着,但你两样都是”。这段话可能是整部影片中最难懂的几句话了。我一直在揣摩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是神还是动物,有两个你,一个死了,一个被爱着,但你两样都是,这里说的神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后面的上校,他也被他的“子民”称为神,这里的神应该跟他俱有某种相同的特质,

以笔者有限的思考力,揣测可能是指对战争,人性的思索,有爱,仁慈,有在充满令人无法忍受的战争恐惧场面下对人性的保持,能反思战争的意义,并无所畏惧。要知道这点在那种战争中是很难做到的,影片中也只有主角上尉跟上校能做到,正因为这一点,上尉才能够理解上校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什么让上尉杀死自已,并选择让上尉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他的儿子的原因。动物对应的应该是那些“子民”,他们是空洞的人,脑中充满稻草,害怕恐惧,在战争中迷失自我,暴露出动物原始的本能:任意的屠杀,强烈的求生本能,性的渴望,精神的缺乏,思想的停滞,心灵的麻木,天生的恐惧与勇敢。这些人已不再是军人而是杀手,一群灭绝人性的动物。电影中的上尉及法国女人的丈夫都可以说既是神又是动物,一方面对战争及人性有清酲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免不了要屠杀,毕竟他们是军人。但一般人只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暴露出人的弱点。但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这种弱点更加显露无疑,以致于更接近于动物,此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失去。

电影中的上尉为什么要带领他的军队去过去过这种离经叛道的生活,原因不难理解,记得上尉曾讲过一个故事,说在特种部队的时候,他们给越南的儿童接种牛痘,后来越共把这些孩子接种牛痘的手全砍了,这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恐惧,是因为他们爱他们的家园,爱那些孩子,他们达到了神的境界,同时又不缺乏动物最原始的求生的本能,就像影片中上尉讲的一样,在他们眼里只有胜利和死亡。他们既是神,又是动物,故他们最勇敢,比美国大兵强。当上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也就明白为什么他们打不赢越共,于是他开始充分发挥他的意志与才干,与培养士兵神的一面和动物的一面,于是他们以最原始的状态生活,去找寻那种原始的本能,去战胜恐惧。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的营地到处都有尸体,人头,他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他的士兵与恐惧为友,对恐惧习以为常。上校喜欢上尉也就是因为上尉拥有这种神与动物的特质,是天生他所宠爱的士兵,他说他只要有十营这样的士兵就可以解决麻烦,我想这是对的。然而在这种战争形势下,他是不可能有士营这样的士兵的,他自已十分明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不是一场正义之战,士兵们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他们为什么要打战?他们没法做到跟越共那样那么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选择又是什么。因而他们恐惧,他们空虚,直至麻木。也许上校的士兵在上校的调教下可以变得跟动物似的,没有畏惧,但他不能培养出士兵在战争环境下的人性,为什么?答案就是上面所讲的:这场战争的意义和目的。这也就是上校痛苦的原因。上校为什么想要自已死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无奈,看到了他们注定要失败,注定要夹着尾巴灰溜溜逃走,但他做为军人应该笔直挺拔,故他选择了死亡,并希望他的军队也随同他一起死去。

到这里就可以对这部影片进行总结了。影片通过这样一个故事阐明了战争的意义,描述了战争的可怕与残酷以及对人身心的摧残,引导人们对战争的思索,给人以启示,教人以真理。

现代启示录影评(二)

第一次看《现代启示录》重制版是一次可怕的体验,两年后的这一次也丝毫没有改观,即使是我已经两天没有看任何片子就为了顺利熬过200分钟以真正看懂这部电影。我向来以能够静下心来看完几乎任何电影的耐心自豪,但在三个半小时的过程中,我几乎不记得暂停下多少次,不是为了喝水或是放水,纯粹是因为痛苦。

这种痛苦不是电影内容带来的,看过这么多的电影,真正能让我感到痛苦的,就只有《铁皮鼓》一部,而在观看《铁皮鼓》的过程中,我是全程睁大眼睛的,因为我知道以后未必会看下一次了。而《现代启示录》带来的痛苦感受,则完完全全与一部烂片给我带来的感受相同。说白了,如果正在播放的不是大名鼎鼎的科波拉的大名鼎鼎的《现代启示录》,恐怕我早就毅然关掉播放器了。

看过若干关于本片的影评,要么就是不停的说瓦格纳和直升机而毫不深入,要么就是过于深入以至于到达心理学,哲学乃至神学的范畴。依笔者这个准文盲之见,用电影诠释心理学尚属正常,用电影诠释哲学则八成力不从心,至于用电影诠释神学,则完完全全是疯子行径,无论是《基督的最后诱惑》还是《耶稣受难记》,是《十诫》或是《出埃及记》,最终都只停留在表达和展示的层面,再深入下去,实在不是电影所能及的。而关于女武神的解读,与其上升到对瓦格纳其人的评判,不如简单的从歌剧的一个基本元素——动机入手。从这个角度看,结合众多桥段和表现手法,导演想表达的就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道德观。

几乎每个人都记得住白兰度扮演的柯兹喃喃道出“恐惧”的声音,但是很少有人会对下面这句台词印象深刻“你有权杀我,但无权审判我”。这里的审判,原词是JUDGE,亦有评判之意。换句话说,柯兹不憎恨杀手,但憎恨那些给别人贴上“好人”或者“坏人”的家伙。而即使是不读弗洛伊德荣格也不读旧约新约的人也能清楚的明白,这种对世俗评判的叛逆和不屑,事实上是出于他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后叙,这里先列举几个能佐证这个观点的例子。

还记得柯兹初见台词么?“你想过真正的自由么?那种凌驾于他人的观念甚至自己的观念之上的自由。”显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就是所谓的绝对自由,而这种在正常人眼里是疯狂的“自由”正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再说柯兹读时代周刊和述说作为飞行员可以随意杀人却不得在直升机上写脏话的规定,这一切又完全可以解读为柯兹对于政治和军事规则的逆反。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作为例证,那么请看柯兹和威拉德的最后一次谈话,这次谈话中,柯兹终于说出“判断让我们落败”。换言之,柯兹认为使美国人在越南陷入泥潭的不是战术不是装备,而是是非观念,也就是道德观。说到这里,观众应该明白,柯兹之所以被定义为疯了,说白了,就是他不在抱有正常人所有的道德观,而这一点,恰恰是他在当地成为神的原因。还记得在威拉德被柯兹关起来的时候,那个摄影记者过来同威拉德说话,他的话语无伦次,但却有一句描述柯兹的话最为精妙,他描述柯兹为“头脑清晰,灵魂疯狂”。头脑清晰,所以他能行该行之事,比如美军控告他的罪名。灵魂疯狂,所以他没有道德和灵魂的谴责,毫无牵绊。在战争中,这样的人方能一往直前而毫无畏惧。综上,柯兹的发疯其实是由于道德观的缺失,所以只有威拉德能发现他的崩溃,也正因如此,威拉德才迟迟没有下手,因为威拉德本人,也在寻找柯兹的途中,失掉了太多太多的道德观,在终于面对柯兹的时候,威拉德已经无法找到他和柯兹本质上的区别了。

柯兹的发疯,是由于道德缺失,而道德缺失又是为什么呢?这点只要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明白:恐惧。在谈到恐惧的一场戏里,柯兹确实表现出了恐惧,他的整张脸暴露在光线下,迟疑犹豫吞吞吐吐。而不是在其他场景中,躲在阴影后面让人根本无法看到他的表情。在这场戏里,他说出了他恐惧的源头,也是他变化的临界点,用他的话说“我哭的一塌糊涂,我想拔掉我的牙齿而不知为何,我永不想忘记此事,然后我幡然醒悟,就好像一颗钻石的子弹击中了我的头部。”这件事情应该不用笔者赘言,只要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重要的是:柯兹从这件事里得到的不是残忍和愤怒,而是他变化的源头——绝望。柯兹发现己方永远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因为对方远比自己“有效”,而重要的是,对方并不是恶魔,而只是受训的士兵而已。换言之,自己若不能做到相同的事,便必败无疑,出于这种恐惧,柯兹得出了一个结论:唯有如此,方能胜利。这在电影里的表达是“给我十队这样的人,我就能把越南的乱摊子摆平。”于是在抛弃了曾有的道德观之后,柯兹成为了美军眼里的疯子,也成了神,不是越南之神,而是战争之神。

说到这里,逻辑应该条理分明了。柯兹的发疯是因为道德观的缺失,而他抛弃道德观的源头,是出于对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战争。关于战争,无需说明。因此在笔者看来:《现代启示录》的最大价值就是近乎残忍的描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和疯狂。

再说说众所周知的女武神加直升机的段落,虽然很多人坚定的认为这里使用瓦格纳是与哲学对瓦格纳其人的定义有关,但《变形金刚》里使用了林肯公园的金属乐,而《变形金刚》的世界观又和金属乐有什么直接关系呢?笔者关于女武神的态度很简单:这里只是个对歌剧动机的运用而已。这段音乐是《尼波龙根的指环》第二章《女武神》的第三幕前奏曲。此处女武神的动机相当纯粹:八名女武神各自召唤阵亡将士的英灵,彼此呼唤间慷慨而行。这不正契合了电影中直升机的前行么?只不过女武神只召唤死亡的勇士,而直升机则带来死神的声音。在笔者看来,解读当然没错,但纯粹为了解读和自圆其说而不论出处的一味走厚,那只能落入牵强附会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强词夺理的境地,而这样的“解读”,我们早在语文课本上见的太多了。梳理完了整部影片的逻辑关系,我终于可以说明我讨厌这部重制版的原因了。

因为影片最后肯定是要落到恐惧的源头和威拉德的犹豫这两个关键点,所以无论从哪个方向考虑,影片在柯兹现身之前的部分,都只有两个用途。()一是展现战争的非人性方面,因为这方面是根本原因,换句话说,“非人性”恰恰是战争的本质属性。二是使威拉德逐步丢失道德观,以接近柯兹的状态,也就是在本因的作用下蜕变的过程。事实上这两点在原始的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中已经足够,无论是罗伯特杜瓦尔扮演的军官,还是那队没有指挥官的部队,影片对于道德感和归属感缺失的描述已经远远足够,在阅读书信的段落中,一段新闻居然说曼森(美国杀人魔,玛丽莲曼森的一半名字来自梦露,另一半就是来自于他)进行屠杀的原因居然是抗议越战。这难道还不够荒谬乃至可笑么?到底有没有充分的原因,让一部电影徒增近一个小时呢?

这个重制版主要增加了三大段,一段是关于罗伯特杜瓦尔的角色,另一段是威拉德用了两桶汽油换了三个花花公子女郎,最后一段是在科兰死后,威拉德一行到了一个法国庄园。

事实上第一段十分的漂亮,只是增加了几分钟,杜瓦尔的角色却生动了许多,加之原有的部分,这段戏完美的成为威拉德一行人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深入“黑暗之心”的第一站。相对而言,汽油换女人的部分则显得偏离主题,这段戏里,无论是军人的渴望,还是女郎的迷茫,其实都是和影片主题无关的,而关乎这个主题的部分,在全片也只有这一段,这就显得很孤立和突兀,甚至好像特意后加上的,毫无自然感。至于第三个部分,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它的位置却让它很难看。这段戏的主题是关乎归属感的,而且是法国人的归属感,位置又恰恰处于离柯兹最近的一站。也就是说在最关键的地方,在探索威拉德的道德观的最后一站突然冒出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法国人大谈归属,这几乎毁灭了整部电影的线索,也让战争-恐惧-疯狂这条本应条理分明的逻辑关系变得混乱乃至浑浊。

单独拿出后两个部分,应该说都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情绪还是细节都有内涵可寻,但是他们所处的位置以及与整部片子主题的偏离,则让这两部分成为了鸡肋,有所表达却离题万里。此时更明智的做法显然是删去或者放在DVD的花絮中单独欣赏,而导演却纯粹为了表达更多的目的把这部分纳入正片之中,按笔者看来并不是上策。

这就让笔者真的想说说科波拉了,作为一个生产过《教父》《惊情四百年》和《现代启示录》的导演,年高位重颐养天年便是,何苦总想弄个什么特别版出来呢?《现代启示录》的重制版已然落了加长版的俗套,《教父》系列的最终版又是没有新意的骗钱之作。斯皮尔伯格已经坐在了办公桌后,卢卡斯开始玩动画,科波拉也开始吃老本,当年的三巨头,如今尚能饭否?

隔绝影评死亡实验影评致命魔术影评

分页:123

以上就是现代启示录影评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看更多励志故事,请订阅故事大全微信订阅号:gsjx365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