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无力论”所说的东西也不符合事实。那些埋怨的人,早就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读书已经对他作了回报,比如起码可以混进公务员队伍,可以在高校当一个教师,这都属于社会较高的阶层,而不至于像没读过多少书的家乡人那样,很可能就是去当一个农民工。
我有一个以师礼事我的“学生”,名校研究生毕业,85后,在北方某省省直机关工作,有点职位。他身上有我所欣赏的那种为天下担当的“精英心态”,但因为一个话题,我感到了痛苦。
话题是讨论社会各阶层在制度中的地位和在市场中的地位,会让他们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我说,一个人如果有较高的文凭,会让他具有进入较高的制度地位和市场地位的机会,从而在社会的利益分配链条上,占据一个有利的、靠上的位置。
他回我:“老师,照此说来,一个人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出来,通过了很难的公务员考试,工资就应该比没读过多少书的人高。”
读书多(文凭高)的人,就应该比读书少(文凭低)的人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占据较多的份额吗?我突然发现,他的观点,几乎是这个社会具有压倒性的主流观念,而且,显得理直气壮。
它的另外一个版本,就是现在所流行的“知识无力论”。
其内容大概是这样:某些从农村出来读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某一天回到村里,发现只是初中毕业的邻居张二狗、王三蛋们都发财了,一个二个人模狗样,而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混得却很“苦逼”。于是,曾经的优越感不复存在,不平感爆发,感叹“知识无力”—似乎他们的“知识”不能马上兑现为权力、金钱,社会就欠了他们什么。
看一下“知识无力论”的逻辑,我发现它隐含了一个可疑的预设:读书出来,就应该混得不错。换句话说,他们认为,社会有义务对他们读书的“投资”,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给予金钱和地位上较高的奖赏。可是,社会真的有这个义务吗?
另外,“知识无力论”所说的东西也不符合事实。那些埋怨的人,早就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读书已经对他作了回报,比如起码可以混进公务员队伍,可以在高校当一个教师,这都属于社会较高的阶层,而不至于像没读过多少书的家乡人那样,很可能就是去当一个农民工。他们仅仅是没能够短期内看到升官发财的希望而已。但难道升官发财是一个人读书出来就自动兑现给他,而不是他应该去努力的吗?
我发现这个逻辑太可怕了,推理下去,很多东西都会显然得荒谬。比如,难道我努力了,你就必须用成功来奖赏我,否则就对不起我?难道我忠厚老实,道德高尚,我就必须娶到美女,否则对我就不公平?难道我长得帅,她长得漂亮,大家就必须宠着我们?显然,通通都是无理的索求。
回到我的“学生”的问题,他从我的事实描述中做出价值判断,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要从社会中,从纳税人那儿,从你所供职的机构里得到什么,比如你要工资高,唯一的理由只是你对这些人,这些机构,以你的能力,以你的“职业道德”,做出了多少贡献。你要实际地付出才能谈得上相应的索要回报。没有人有义务对你的读书行为和通过了什么考试埋单—它们和能力完全是两个概念,和对所供职机构、对社会的贡献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要假定别人就应该做慈善。
事实上,现代社会是文凭社会,“读书多”的人已很占便宜了,哪怕就像前段时间所报道的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的留美双博士,“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文凭也是一种社会价值排序,读书是社会较高阶层维持其阶层地位的资格证,同时也是社会较低阶层实现命运改变所要挤进的门槛。
我很担心,读书多就应该如何如何,否则就“知识无力”这样的论调,除了强化一种根深蒂固的身份不平等,还可能对最需要用教育来改变命运的社会较低阶层形成误导,以为读了书也没什么用。功利主义者总是短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