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分开是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都不解决,个人账户不做实,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的说法便很难成为现实。
中国的社保基金存在大缺口,这是一个官方承认的事实。那么,在重上5000点的“牛市”之中,用投资股票的办法捞回补上,不就行了?实际上,这不是开玩笑,而的确是不少人的真实愿望。
作为中央级的“社保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早已在“牛市”小赚一笔,其2014年的投资收益已超过千亿;而国家对其投资范围也一再放宽,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更同意,将其投资范围扩展到地方政府债券。
对比而言,数量更为巨大的地方级社会保险基金则只能固守银行存款和国债,任凭通货膨胀的侵蚀。批评指出,其亏损早过千亿。如果对其投资范围不予放宽,社保基金的空账将越演越烈,届时全国搞推迟退休也无济于事。
不过,美好的愿望不能忽略关键的问题:账户里的钱是不是被高估?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容得下全面入市的社保“巨象”?更重要的是,A股素来险恶,这轮“牛市”能持续多久,踏空又将如何?
两个“基金”不同监管
社保基金是中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的亿万级金融资产,但账上到底有多少钱,没人弄得清。
通俗来说,中国广义上的社保基金分为两个板块,一块是中央级的,一块是地方级的。前者被称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全国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统一管理。后者是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地方社保基金),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而是分散在全国,由各地的地方政府各自管理。实际上,这两部分社保基金时常被混淆,成为了公众对社保基金理解偏差的根源之一。
全国保障基金的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国有股减持和部分福利彩票销售的收入提成,并不承担对参保者的日常支付,而是一笔中央政府管理的“后备基金”,用来应对中国社保体系的不虞之需。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最新披露的数字,这个基金没有贬值或者亏损,而是一直在“赚钱”,2014年11.43%的收益率绝不算差,已是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的2至3倍。
而地方社保基金的来源则是公众的日常缴付,形象来说,是一个“流水账”,它既要不断从“新的参保者”那里收费,也要不断支付“旧的参保者”,比如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
对于普通人来说,全国保障基金是“未来的基金”,和当下并无直接关系,而地方社保基金才是当下的“养命钱”。因此,关于社保基金“贬值”和“亏损”的公众大讨论也主要针对后者。
地方社保基金分为5类,主要是“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这5类都有贬值的危险。此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测算,以代表通货膨胀的CPI作为基准,仅以养老金来说,其在过去20年就贬值将近千亿元。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地方社保基金的运营缺陷。
尽管“贬值千亿”的说法不断被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社保基金的确收益率太低。2014年,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中透露,从2007年至2013年间,社保基金的年均收益率仅为2.2%,远低于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8%的涨幅。这份报告是目前对社保基金收益相对权威的官方说法。
对比而言,全国保障基金成绩良好,最直接原因也在于其投资渠道更广。目前,其投资股市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基金公司来管理,从而进行“间接投资”,这一尝试早在2002年便已经展开。到2011年,全国保障基金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股市的比例已达基金总额的三成左右,而股市投资也成为了整个基金收益的大头。
2014年,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再一次拓宽,其业已向6个地方保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了信托贷款。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其给予进一步放宽,全国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扩展到了地方政府债券和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