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急切渴望苏日战争的心理期待,也对蒋介石的判断产生了影响。他错误地认为,发生欧战的可能性要低于苏日战争的可能性。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国民政府高层普遍认为,这对中国具有正反双重意义:正面意义是,德日两国因苏德互不侵犯而产生裂痕,苏联在消除了欧洲的压力后,可能会增加对日压力;但反过来说,苏美英都是主要的援华国,他们之间因为条约产生的对立,对日本是好机会,如果日英法三国撇开苏联谋求远东妥协,会给中国造成极大的困境。与国民党高层观点不同,蒋介石认定苏日必有一战,因此对此条约持利好态度。
8月30日,外电谣传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拒绝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蒋介石误以为真,惊叹斯大林为一大政治家,他想象是斯大林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日本在亚洲孤立,继而以苏联国会否决这个条约,让德国陷入孤立。可见他多么渴望看到苏日开战。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欧战序幕。蒋介石认为中国应该对德宣战,以期先发制人。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次预想,其重点不在于对德宣战,而在于防止日本加入英法阵营,因为一旦中国反德并第一时间加入英法阵营,会促使日本追随德国反对英法。
然而世界局势转瞬即变,苏联告诫蒋介石应在欧洲战场保持中立,还就诺门坎战役与日本达成和解。英国政府则认为,中国是否参战对于欧战没有任何意义。连遭重创的蒋介石最终放弃了对欧战发出中国立场声明的念头,并谴责苏联,“昨日始与倭方妥协,今又侵波,其主义与信义以及国际之道德均已破败无余,能不寒心?”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不能支持向德宣战国家,多种因素使得蒋介石在世界大潮的冲刷下冷静下来。
此番挫折后,蒋介石认为要耐心等待世界局势的继续发展,国力孱弱的中国没有资格去影响他国,期待中的日本向欧美开战、欧美助中国抗日的大好形势无法由中国主动创造,只能被动等待。苏日必战的情结在蒋介石心中慢慢冷却。
1940年9月28日,德意日同盟形成,蒋介石再次感受到了世界局势的脉搏,吸取了上次主动向德国宣战无人理睬的教训,他选择保持中立,静候苏联表态并观察英德战争的发展趋势。11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德国,和希特勒等德国高官多次密谈,此时恰好苏联又在停止援华一年后准备恢复对中国的武器接洽。蒋介石判断,苏德关系恶化。
一个月后,国际上对于德军占领整个西欧大陆后的走向莫衷一是,蒋介石的判断是,德军如果集中在罗马尼亚,向东攻苏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以陆军称雄的德国向南向西皆无胜算,苏德必有一战。1941年1月,蒋介石在会见英国驻华大使时,也表达了苏德交战的预测。
对于这个预测,不少国民党政府高官不以为然,徐永昌还屡次反驳蒋介石的观点,但蒋不改初衷,并畅想一旦苏德交战,日本必从背后夹击苏联。苏日必战的理想之火在他心中又一次燃起。
1941年4月,苏日在莫斯科签订中立条约,相互尊重蒙古和“满洲国”领土,此条约并没有影响蒋介石的判断,他把赌注压在了苏德必战上。此外,日苏条约也并非完全不利,日本不侵犯苏联,必然南下夺取东南亚,从而侵犯到英美利益。
根据情报,6月21日为德国攻苏的日子,蒋介石把这消息透露给中共,毛泽东反应灵敏,将此信息透露给苏联。6月22日,德国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因为中国的通报,让苏联争得一周宝贵时间,提早进入备战,对此苏方曾向中共表示感谢。
苏德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依然不忘促成苏日战争。1941年7月,中国与德国断交。这是蒋的重要外交策略,他认为德国承认汪伪政权是为了换取日本撕毁中立条约,对苏开战。一旦中德绝交,日本便欠了德国的“人情”,因此无法拒绝德国的要求,从而实现苏日战争。“俄倭如果战争,则中华民族之生命乃有基础,他日胜利未始非希脱勒(希特勒)助我之力也。”蒋介石还试图说服与德国打得焦头烂额的苏联同时与日本开战。
苏日战争就像戈多一样,让蒋介石翘首苦盼了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等来。二战大幕即将落下的1945年8月,苏日终于面对面交火,只是这场迟来的战斗并没有让双方两败俱伤,在日本战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苏联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东北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