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措施,而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中国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话语权,或者要建一套独特的制度。
——对话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
既作为历史存在,又作为当前的经济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一头联系着中国历史文化,另一头联系着经济前景;一头联系着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另一头则联系着广阔的亚非欧和南太平洋诸国。“海丝”的历史深度和全球广度,注定了它必将吸引众多关注,引发诸多讨论。随着一份份“顶层设计”文件的相继出台,“海丝”所涉各地方也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踏上各自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包括“海丝”在内的“一路一带”?历史照进现实,“海丝”的历史教训和前景展望有什么关联?“海丝”会不会异化成一场“海上大跃进”?中国能借助“海丝”构建新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吗?带着这些问题,《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教授。
“海丝”前景很广阔
《南风窗》:在你看来,中国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官方说法是旨在加强亚非欧三大洲的经济联系,但也有舆论认为立足点在于解决国内问题。你觉得“一带一路”能帮助中国解决什么问题?
葛剑雄:我觉得中国发展到今天,如果完全依靠国内的市场,依靠国内的需求,那么经济的发展就受到了制约。特别是由于前些年,中国走过一些弯路,导致了产能过剩,中国生产了世界上大多数的钢、煤、电力、水泥。现在这些过剩的产能如果完全废弃的话,对经济、就业又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在另一方面,世界上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对这些又有需求。
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还没办法全面地跟发达国家在制造业、高新技术方面竞争,只能通过互利互补,把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起来,一方面使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得到建设,同时又使新兴国家的产品,能够换取世界上先进国家的高端产品。我们讲丝路经济,就是希望以中国为中介,把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联系起来,把原料跟市场和技术联系起来,大家达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