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人世间最纯粹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依赖这血缘的纽带发生着许多感人的小瞬间。洋爸洋妈和中国儿女过得好不好是一篇能触动心灵感人的亲情故事。
他们原来是弃儿,从小生活在福利院里,自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收养法》后,他们成为了外国人收养的重要对象,他们一生命运就此发生转折。这些孩子在异国他乡习惯吗?生活得好吗?是否能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海外的家庭是如何收养中国孩子的?以下是从美国纽约、西班牙马德里、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发回的报道。
美国拥有中国小孩是我们的福气
在纽约街头,时常可以看见金发碧眼的白人爸妈,手牵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小孩。这些白人爸妈遇到中国记者时,会停下来热情地打个招呼,有时还会攀谈一会儿。他们似乎对中国面孔的人格外亲切,接触多次以后,记者知道了他们的身份:他们都是收养了中国孩子的白人父母。
威廉一家是一个典型的领养中国孩子的白人家庭。威廉是一位工程师,他的夫人马乔里是位园艺专家。劳拉是威廉夫妇10年前在义乌收养的中国女孩,当时孩子只有7个月大,现在已经成了夫妻俩的掌上明珠。一提起爱女,马乔里的脸上就浮现出无限慈爱与幸福的表情。她说,她至今还记得10年前在杭州第一次见到劳拉时的情形。当时在宾馆等待劳拉时,她的心里就像装了一只兔子。当孤儿院工作人员抱着一个女婴出现在她面前时,马乔里说:“我一眼就爱上了这个瞪着两只眼睛,一副‘别碰我’的紧张表情的婴儿……”
如今,这个被他们取名为劳拉的女孩,已经是新泽西州的一名5年级小学生了。马乔里这样形容他们的心肝宝贝:“她意志坚强,逗人喜爱,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拥有她实在是我们的幸运和福气!我无法想象没有她,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劳拉4岁就迷上了中国舞蹈。马乔里夫妇专门为她找了一个当地华人开办的舞蹈团,每周驱车两小时送她去学中国舞蹈。马乔里说,劳拉喜爱写作,读书,还有中国菜。好在纽约有很多很好的中餐馆,他们一家可以经常去大饱口福。劳拉还经常抱怨说,为什么早餐不能吃中国面条。
问起收养的孩子同亲生的会有什么不同这个话题时,马乔里说,她一直将劳拉视如己出,没有觉得收养的和亲生的有任何区别。劳拉和其他非收养家庭的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没有什么两样,心理状态也一样。“当我让她先做完家庭作业再去玩时,她也会大声抗议。”在看着劳拉成长的过程中,马乔里夫妇和其他父母一样会快乐,会担忧,也充满了憧憬。
8岁的埃伦是一个来自江苏高邮农村的女孩。埃伦出生后不久就被她的父母遗弃。她降临世上没几天就进了高邮的一家孤儿院。一岁的时候,埃伦有了新的传奇经历。她飘洋过海,成为德里南先生家的一员。
德里南是电脑工程师,他的夫人辛西娅因身体原因一直没能生育。结婚多年还没有孩子,德里南夫妇一直觉得这个家不完整。埃伦的到来让德里南夫妇圆了为人父母的夙愿。在埃伦表演的时候,德里南坐在观众席上专注地看着,不时对女儿报以掌声;而辛西娅则站在舞台边上,一手抱着埃伦的妹妹莉莉,一手打着拍子。记者一问才知道,5岁的莉莉是德里南夫妇收养的第二个中国女孩,来自江西。那是在收养埃伦3年后,德里南觉得应该给她找个妹妹,让两姐妹相互作伴、相互照料。于是,德里南夫妇又在中国收养了莉莉。此后,辛西娅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照料两个宝贝女儿。
问德里南对他两个女儿是否满意,他大声说:“绝对的!”他说,领养两个中国女儿是他们夫妇这一生中最英明的决定。说起埃伦在学校的表现,德里南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自豪地说,现在读3年级的埃伦上小学不久就进了天才班,阅读和写作都很出色,还特别喜欢画画。德里南还表示,尽管他平时工作繁忙,但每个周末都会在家陪两个宝贝女儿,“她们应该拥有一个无忧无虑、幸福的童年”。
和威廉及德里南两家相比,家住曼哈顿40岁的罗斯·刘易斯先生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他是一个单身父亲。刘易斯是一位艺术家,纽约皇后区儿童科学馆和纽约的其他一些公共场所都有他的作品,他收养了一个中国安徽女孩和一个越南女孩。
刘易斯一个大男人如何动起收养孩子的念头?原因很简单,他喜欢孩子,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中国文化爱好者,刘易斯有个响亮的中文名字“李如侠”。他从小学习中文,曾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留学,结识了许多中国艺术家。刘易斯汉语流利,因此记者对他的采访几乎完全是用汉语进行的。刘易斯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中国字,在创作之余开设了几个书法班,教授当地儿童中国书法。
也许是猜到了记者心中的疑惑,刘易斯说,别看他单身一人,但他是个好父亲,他的家中也不乏母爱。他解释说,他的妈妈和妹妹都特别喜欢小孩,平时都是她们和保姆在家中帮着照看他的两个养女。刘易斯的中国养女名叫安文,今年7岁半。安文每天都很忙,除了上学,还要学体操,学钢琴,周末还得学中文。他说,安文喜欢体操,很自信,身体结实灵活,在运动和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他打算今后让安文学习芭蕾舞。
据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最新数字,美国家庭1992年共领养了206名中国孩子,2002年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孩子猛增到了5053名。中国从那时起开始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家庭跨国领养的第一大对象国。2004年,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达到了7704名。从1992年到2004年,共有约4.7万个中国孩子被美国家庭收养。如果加上2005年被收养的中国孩子,这一数字将超过5万。
收养中国孩子的大多为美国白人家庭,有的是因为自己无法生育,有的是因为自己不愿生育,还有的纯粹就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如单身父母)。而之所以选择中国孩子,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中国孤儿大多由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等社会原因造成,与战乱、饥荒等因素无关,孤儿一般比较健康、聪明。其他国家的父母有的有吸毒或酗酒的历史,孩子身心健康容易受影响;二是中国领养机制健全,费用相对较低,而且手续严格,比较让申请人放心;三是一些领养人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或对中国有好感,比较容易接受被领养孤儿的中国背景。
据了解,从中国领养一个孩子所需费用在1.5万至2.5万美元之间。其中,一半是去中国收养孩子的花销,包括旅行费用、必要的手续费和交给孤儿院的3000到3500美元的捐款;余下的一半是准备各种文件的费用和付给当地领养机构的服务费。
这是一对善良淳朴的法国夫妇和他们中国女儿的故事。一个先天残疾的中国女孩,今天在法国和爱他的亲人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34岁的玛加利·瓦榭特和31岁的丈夫拉费尔·瓦榭特,2005年4月在世界医生组织的帮助下,到湖北武汉收养了他们的女儿叫玛丽,女儿的中国名字叫黄惠月(音)。
孩子被领养的时候已经27个月了,她心脏先天性畸形。回到法国后,瓦榭特夫妇很快就跟医院取得了联系,5月底玛丽做完了所有的检查,6月接受了心脏整形手术。半年之后就痊愈,跟正常孩子一样了。她刚满3岁。
瓦榭特夫妇全家族的亲戚们一个一个慢慢地都认识了玛丽,她也非常喜欢她的叔叔阿姨和爷爷奶奶!玛丽非常惹人喜爱,已经开始学画画、捏彩泥,还喜欢散步、荡秋千、玩沙子。她现在会用法语说“宝宝去学校”,2006就可以到幼儿园了。
在法国,申请收养中国儿童的家庭很多,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需要收养儿童的家庭首先必须得到所在省行政会议主席的批准,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没有犯罪前科、生理和心理健康证明,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
法国规定,个人不能直接收养外国儿童,得到政府批准以后,需要向官方许可的代理儿童收养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提出申请,这些组织负责审核申请收养儿童家庭的情况,同时也向他们提供相关帮助。这些往往是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人道主义组织,不过也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活动经费。收养中国儿童从递交申请到成功一般需要等待一年左右,按照有关组织提供的资料,收养一个中国儿童需要交纳的手续费近6000欧元,其中法国方面1500欧元左右,中国当地约4000欧元,包括向福利院提供的捐助。加上到中国旅行和逗留两个星期左右的费用,一个家庭的花费一般总计在1万至1.5万欧元之间。
{#_page_#}
霍德几年前在广东收养了一个10个月大的女儿,他给她起名叫凯,同时也保留着她的中国名字。“在中国我们成了凯的父母!这一天我们等了好几年,那一刻我们很激动。我们回来的路上见过不少中国人,我们有一丝愧疚,好像是从他们手里带走了孩子,我们很少讲话,但我们能读懂彼此的眼光。我们很希望要一个中国孩子,我们会努力使她幸福。”霍德说得很直率。
“我们当年一起到中国收养儿童的家庭现在还保持着联系,经常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就像在中国一样。有时候我们会想:谁是她们的中国母亲。我们保存着一个叫作‘根箱’的盒子,里面收藏着尽可能多的关于孩子的‘根’的信息:刊登寻找生身父母启事的报纸,孩子交到我们手里时穿着的衣服,警察局问讯捡到孩子路人的笔录……”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西班牙女郎推着的儿童车上坐着一个可爱的中国小孩,这是西班牙人领养的中国儿童。近年来,西班牙领养中国儿童的数量迅速增加。目前,西班牙人以能够领养一个中国小孩为乐事,为荣耀。
不久前,记者站在机场旅客出口大门外等待客人时,忽然看见十几位西班牙人怀里各自抱着一名大约两岁左右的中国小女孩匆匆走出大门口。这时,与记者同时站在旅客出口大门外迎接客人的数十名西班牙老人,纷纷高兴地向这些中国小孩大声呼喊起来。等孩子的父母怀里抱着或者用儿童车推着来到大门外面时,这些老人手里拿着漂亮的玩具或者糖果,一拥而上,把礼物送给这些小孩。只见有的孩子非常高兴,咧嘴笑着拿过玩具来玩,或者拿起糖来便吃。这些或者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的老者,从孩子的爸爸妈妈手里或者儿童推车里,欣喜若狂地抱起孩子,亲吻着,大声地用这些小孩根本不知何意的西班牙语说着“这孩子真漂亮”和“你好吗”之类的话语。但也有的孩子因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不很适应,大声哭起来。这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等人都会上来哄孩子,结果是越哄孩子哭得越厉害。总之,这些西班牙人对中国孩子非常喜欢,就好像得到一件朝思暮想、从天而降的宝贵礼物。
近年来西班牙领养外国儿童猛增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西班牙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班牙弃婴现象越来越少,西班牙人现在很难在本国领养儿童。二是西班牙人近年来收入提高比较快,许多年轻父母有经济实力领养外国儿童。西班牙人领养一个中国小孩,大约需要向中国有关机构交纳3万欧元的费用。三是西班牙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自己生养小孩,因为生育孩子经济成本太高,母亲要失去工作,雇用保姆照看幼儿费用昂贵。虽然西班牙政府鼓励生育,并且每月给新生儿童大约300欧元的经济补贴,并且生育的孩子越多,补贴也越多。但西班牙生育率还是一年比一年低。
英国
中国女儿让我赞不绝口
52岁的安·洛根家住离伦敦一个多小时车程的牛津郡阿宾登。和不少因无法生育选择领养的夫妻不同,她和丈夫的领养想法纯属偶然。那是1996年,当时安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有一天,安和丈夫在花园中突然有了想领养孩子的念头,然后他们就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1998年,安终于接到中国寄来的孩子照片和健康表,那时杨珍(现名雷切尔)还不满一岁,“我看到照片就哭了,是母亲帮我念的英文,又开车带我回去。”但孩子的健康表是中文,情急之中,安找到一家中餐馆,借喝茶之机,请服务员帮着翻译,当被告知孩子一切都好,安心里的那块石头才放下。随后就是等待中方的旅行许可,订机票,细心的安担心孩子在飞机上会有不适,返程时特意买了头等舱,还带足了尿片、奶粉甚至还有婴儿车。“我养过两个孩子,知道孩子的需要。”
安到广东后看到,当时,孩子14个月,两条腿像“果冻”一样软而无力,还不会坐,眼睛也不会注视。由于做好了充分准备,安一点都不泄气,她深信“爱能治愈99.9%的病痛。我知道我能让她更好。我能强化她的大脑和身体”。安给孩子起了英文名字,从头开始教孩子如何爬、教她如何吃饭。将孩子接回英国后,正值安的丈夫在埃及开了一家手机公司,安心里一阵欢喜,她认为埃及比英国应该更适合雷切尔,因为在英国的家中,一切太过宁静,周围的环境不能产生太多刺激,让孩子的大脑充分苏醒。
雷切尔就像一朵“等待开放的小花”一样,学习拉小提琴、算术和阅读。并且像安所希望的那样也受洗成为基督徒,每周日都去教堂礼拜。随着雷切尔一天天的长大,安也让她全面发展,她学芭蕾、柔道、游泳,而且中国语言和文化也成了一个重要部分。从2003年起,雷切尔每周上一次中文课,学习阅读和理解中文。每年她还去英格兰的萨塞克斯参加为收养的中国孩子举办的暑期中国学校,每次大概持续一周,有六七十人参加。孩子们参加各种游戏、汉语学习,观看中国舞蹈、杂技。此外,全英国领养的中国儿童和家长一年还参加一次大型聚会,三四百个从中国领养儿童的家庭齐聚英格兰,宴会、舞会、乐队现场表演等等,孩子痛玩四天,家长还可以听各种讲座,分享领养中的欢乐、苦恼和经验。
安对雷切尔赞不绝口,说她自信、聪明、体贴周到又善于表达。安甚至认为女儿也许比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还要聪明。安在翻看家里五厚本雷切尔的影集时,雷切尔会很自然地把折叠的部分展开,妈妈做饭时她会担负起招待客人的任务,会取出自己的三本中国之行剪贴簿娓娓道来,还会把妈妈收集的有关中国的资料和各种卡片拿出来给大家看。
中国是英国的“指定领养国家”,在中国合法领养的儿童可以直接得到英国法律承认和保障。目前全英国约有600个收养中国儿童的家庭,他们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无法生育;二是自己有孩子,但家庭条件富裕,又再收养中国孩子;三是有稳定工作的中年单身女性,不想结婚,但又希望有自己的孩子。
“领养中国儿童”(CACH)是一个专门为领养中国儿童的家庭提供领养支持的慈善组织,该组织在英国许多地区有协调员负责召集地区活动,一年主办一次的大型活动向所有成员开放。通常会在周末包下一个宾馆举行一个中国主题的娱乐活动,以及关于领养和文化问题的专题。一般有200多个家庭参加,是领养父母和儿童的重要交流场所。
英国家长儿童联系组织是英国最大的从事跨国收养服务的机构之一,每年经其联系的跨国领养儿童约为60名,其中一半是中国儿童。
读完本故事,你被感动吗?如果你还有更精彩的亲情故事想投稿赚稿费,欢迎联系小编哦QQ222845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