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求真正的友谊

 
我们需求真正的友谊
2017-05-03 10:45:36 /故事大全

我们需求真正的友谊-当你感到无助时,也许家会给你一声安慰、一份鼓舞;当你在外面饱经风霜时,也许家会为你熬一碗热腾腾的汤;当你在外工作时,也许亲人在盼你归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闺蜜,反映的其实是内心需要的友情类型。那些希望能“一辈子做好姐妹”的人,也许首先得梳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数量庞大的友人群里,哪些人值得挽回,哪些人就应该渐行渐远。

在亲密关系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种,它远不如父母、伴侣、孩子的关系那样紧密;不同于亲情那种别无选择的血缘关系,选择朋友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也不同于其他自愿发生联结的关系(包括爱情、婚姻等),友情缺乏正式的结构、严格的承诺和约束力。

但它又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关系,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贯穿也是最久的。好的友情会不断给我们的生命补充新的内容,增加生活的趣味,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友情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

俄亥俄大学教授WilliamRawlins归纳出,从14岁到100岁,人们对于朋友的定义都是相似的:朋友是那些我们欣赏的、可以说话可以依靠的人。区别在于,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产生这样感觉的情境在发生变化,处理关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童年阶段的友情以寻找玩伴为特点,这时的友情很简单。到了青春期,我们开始需要第一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学习如何与人亲密。在这一时期的友情会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我们寻找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一旦找到,友情可以发展得极为深刻且激烈,认为彼此是自己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支持者。这个时期我们的友情中还会出现嫉妒、占有欲等表现,自我边界常常不清晰,这是我们学习与人亲密的过程。我们也很容易被身边的朋友所影响,往往因为朋友说一件T恤不好看,就将它扔在衣柜的最底层。

从11岁开始,我们就会把作为“安全感底线”的依恋对象从父母转换到朋友,当感到不安时,我们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但朋友并不是永远的港湾,进入大学后,我们开始把寻求帮助的对象更多地选为家人、恋人。

18-25岁被称为“成年初期”,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这一阶段往往也是我们人生第一个重大改变的阶段:我们可能会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求学和工作,遇到爱人、结婚等等。成年初期的我们最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朋友在这个时段变得功能性需求更强,一起玩乐、分享资源等等。青春期那种互相占有类型的友情已经开始褪去。

而进入成年中期(25-50岁),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人们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你上一次和人成为朋友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很多人都回忆不起自己上一次交友的情况——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情景。

与朋友的联系频率下降最明显的阶段是在结婚之后。这听起来挺讽刺的:在婚礼上,你邀请来所有最好的朋友为你庆祝和落泪;然后,婚礼结束,你就失去了他们。随后,你的人生中会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每一次做决定的时候,推掉朋友的聚会都要比推掉下班接孩子回家、或者一次重要的商务旅行要容易得多。你会悲哀地发现,你已经没有时间去陪伴那些曾经陪你度过了所有重要时间节点的人。

一直到我们步入老年、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之前,交友似乎都变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

有些“闺蜜”,也许并不是亲密的友人

但我们还是需要朋友。影响成人生活风格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就是看TA能否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持久、亲密的友情。

研究表明,我们寻找到友情的途径不外乎以下几条:

1。和我们很接近的人

我们会与大学室友、住得近的同事成为朋友,因为这种接近性而从友情中彼此获益(顺手彼此帮个忙),且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成本都较小。

2。和我们相似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倾向于被与自己有类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吸引。

35岁是一个关键的年龄节点。在此之后,成年男女更少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他们已经对自己的兴趣、需要、理想等有了充分认识,会根据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界限、社会经济因素、对方受教育的情况来把握自己择友的标准,并且,试图寻找那些与自己在人格、兴趣和生活目标上真正相似的人。

3。友好的“熟人”

进入成年中期,我们更倾向于把友情定义为不是时时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种“知道他/她在那里”的关系。比起交到真正亲密的朋友,成年人会拥有更多“友好的熟人”,比如工作伙伴、孩子同学的父母等等,你和他们交往的情境是一定的,而不是随意的,你们“有理由陪伴彼此”。

对,你晒的很多照片中的“闺蜜”,就属于这一类。

我们需要的其实是更持久的友情

能不能在友情一开始时就判断出它的寿命长短?或者一开始就找到可以一起“白头到老”的友人?

研究发现,长久的友情有这个共同点:亲密并不是检验友情寿命的唯一标准,友情同样需要距离和隐私。只有做到了这点,你的闺中友人才能和你成就一段双方都觉得舒服、愿意维持下去的友情。

而下面这两点,会让友情变得“伟大”。

1。我们还说着同一种语言

在一项纵向研究中,研究者曾根据朋友间猜词游戏的表现,成功预测了友情的未来亲密程度,发现默契度越高,他们未来的友情亲密度也就越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需要用频繁的联络来维系友情,但我们依然在寻找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够用同一种语言交流的人。你会发现,有的人即便两年没有见面,聊天时也会觉得很舒服。

2。进行深度的互动

如今,互联网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交流方式,除非故意,我们已经不太可能会真的和某人失联。不过,线上交流对一些友情是有益的,对另一些则不。调查表明,如果仅仅在社交网络上祝福生日,或者在朋友圈里默默点赞,对于友情的存活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这只是机械地刻意维持。相比较之下,一些支持性的评论、深度的沟通,会更有助于维护一段友情。研究表明,在挽救即将磨灭的友情时,社交网络往往也能发挥奇效。

我以前读过一篇描写周恩来和吴国桢(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的文章,两人儿时曾经义结金兰,后因政治理想不同而分道扬镳,多年后旧情重叙。书里写的一段话甚是打动我:

“我们度过了亲密无间的少年时代,当时所有的想法都一样。十几年没有见面也没有通信,再一次见到你,我们的理想已经天差地别。可是我仍然欣赏你,仍然像从前一样盼望和你天天见面。”

一生能有这样一位友人,就当得上“伟大的友情”了。

遗憾的是,我们这一生中大多数友情都是这样的状态:什么都没发生。也说不上什么感觉,但分离就像一条河,让我们慢慢分岔流向了两个方向。

这就是友情的大多数归宿,我们无法掌控所有友情,但如果留住真正值得深入发展的“那条河”,就好。

我们需求真正的友谊,是否触动你心灵最深处?快把这篇故事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下一篇:母亲的谚语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