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住在标准化的酒店里,吃标准化的早餐,充其量走出游客区,到当地人才去的餐馆里浮光掠影地了解风土人情。这一次,我真的深入到了一个社区,住进了一个当地人的家里。我知道了哥本哈根家常早餐就是从冰箱里把酸奶、奶酪拿到桌子上,配上麦片和买来的面包,唯一需要加工的环节是冲一壶咖啡。男主人跟社区里很多邻居一样有跑步的习惯,身材练得很好。女主人虽然刚刚生产不久,可即便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小朋友,也会铺个瑜伽垫在地上,跟着视频塑身。他们家里没有电视,女主人有时候会用收音机放音乐,天黑下来就在窗台上燃起蜡烛,夫妻俩在烛光里喝酒聊天。
我的“北欧设计之旅”也丰富起来,不仅仅是博物馆那种冷冰冰的展示,还亲身体验一个当地家庭的心血和审美,房间格局、颜色搭配、家具、家居的布置。女主人拿出像辞典一样厚的丹麦设计图册,给我们介绍她喜欢的设计师,某样作品出名的典故,和她家装修的思路。买回来的东西,我都一一跟他们交流,作为这些牌子的资深用户,男女房东会给我点评和建议:哪些东西买得好,既然喜欢这个,还有另外一个可以买。宾主交流的高潮是在我们即将去机场的时候,问路上哪里可以买茶叶带回中国。“You are from China!”男房东完全无法克制惊讶,一定要知道我们想买哪个牌子。大概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都是茶叶专家吧。
我想“茶叶典故”已经在哥本哈根朋友圈里流传开来了,就像我的同事徐菁菁跟我分享她家房客的故事一样。徐菁菁去年就成了Airbnb的用户,去巴西采访世界杯,她一直住在当地人的家里,不但迅速跟桑巴文化打成一片,还把房东发展成向导兼司机兼翻译。回国之后,在不出差、不写稿的时候,徐菁菁家也短暂地接受Airbnb的房客。其实除了旅行者,Airbnb也成了短暂停留者的选择,提出申请的有来北京找实习机会的外国人,有家里装修要在外面找地方住的刚需,还有被看得见公园的客厅所吸引,非要来体验一下住在公园旁边是什么感觉的当地人。
你想了解一个城市,就走进一户人家住下来,你想足不出户而认识世界,就敞开家门迎接旅行者。“共享经济”拓展了旅行的乐趣,我们都成了Airbnb的“粉丝”,即使不订房间,也会在上面看图片,遇到特别喜欢的装修,就很想住进去体验一下,成了下一次旅行的期待。
房间和汽车是最容易理解的“共享经济”,其实它的范围更广阔。在谈论这个正在形成的经济模式时都会引用的《What‘s Mine is Yours》里,作者把“共享经济”分成三种类型,产品服务体系、市场再流通和协同式生活。产品服务体系是把闲置资源利用起来,短租房和租赁私家车都属于这个范畴。市场再流通是颠覆了买多一个和买新的行为,互联网成了二手交易平台,可以购买,也可以各取所需地交换。协同式生活比较抽象,人们用来再利用或者交换的是隐形资源,时间、技能或者空间。
我的同事黑麦除了是一名记者,因为上学时候曾经在意大利餐馆兼职,也是一个半专业的厨师。去年他把自家客厅改造了一下,在不出差不写稿的时候,给客人们做饭。“黑麦的厨房”是比较早的私厨,在北京时髦又文艺的圈子里很出名。他去年在朋友圈里发布订餐信息,而今年就有了集合“兼职厨师”资源的平台,“我有饭”就是其中之一。
冯铮是这个项目的创始人,他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个吃货。他的微博“纽约吃货”有20万“粉丝”,“我有饭”算是个人爱好与创业潮流的结合。他对“吃”的文化和“共享经济”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私厨平台和团购网站不同的地方在于,团购目的在于吃,私厨有人的成分,除了吃一餐饭,还有厨师的故事。去好玩儿的人家里吃饭和把自己的厨艺拿到互联网平台上分享,也成了件有趣而时髦的事情。冯铮告诉记者,平台上不少私厨都是从“我有饭”的食客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市场,也是“共享经济”的新领域。跟“我有饭”思路类似的,还有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平台“在行”,你可以从上面约到合适的人来答疑解惑、给人生指路。
黑麦原本是因为经常在家组饭局而一时兴起,现在却乐在其中。上门的食客有各种身份和吃饭的理由,他就像日本漫画《深夜食堂》的老板,跟客人聊聊天,也看到世间百态。参与到“共享经济”里,经济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它能让你遇到好玩儿的人,新鲜的事儿,给按部就班的生活添加些调剂。
前传:生于经济危机
如果只是为了赶时髦,“共享经济”不需要深入的讨论,潮流很快就会过去,生活中会有新的找乐子的方法。环保情怀也不新鲜,1984年美国社会学者保罗·瑞恩就提出了“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倡导爱健康、爱地球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但是,跟吃有机蔬菜、穿天然棉麻服装、练瑜伽、听心灵音乐这些概念化行为不同。“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一种经济手段,真金白银地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