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喜欢用玻璃杯泡茶,这样可以尽情地欣赏恩施玉露秀美的叶底。碧绿的针形逐渐舒展开,露出中间嫩绿色的芽头,形状基本完整的芽叶沉入水底,层层叠翠,逐渐染绿了水的颜色,看起来就觉得爽口。
喝起来的确清爽,整体来说比炒青绿茶清淡,在香气上也有很大差异,有一种类似海藻的气味。《中国茶经》曾对此做过解释,因为采用蒸汽杀青,蒸汽时间短,除了含有较多鲜爽型的滋味物质之外,具有青草气味的低沸点芳香物质和具海藻气的二甲硫还占有相当比例。另外,蒸青绿茶还带有一些新茶香的芳香物,比如带花香的物质等,这些都令蒸青做法的恩施玉露喝起来格外特别。
拿出干茶来看,恩施玉露也绝对貌美。一根根条索清晰,颜色墨绿,笔直挺拔,形和色果然都如松针一般。尤其是有些炫技成分的上投法,把干茶从杯子顶端投进热水里,一根根“松针”硬邦邦地像能相互撞出声音,一滑进水里就边沉边开枝散叶,也是喝茶时的一大观赏乐趣。人们描述恩施玉露的标准是“外形匀整,紧圆挺直;颜色翠绿油润似鲜绿豆;香气清高,滋味醇厚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匀整”,几乎囊括了所有对茶叶美的要求。
复杂工艺
杨胜伟算了算说,现在能做恩施玉露的人不超过50个。退休前他曾担任湖北恩施农业学校的校长,不光在学校里培养学生,还常常去州里各县市的大小茶厂做指导,在社会上也收了不少徒弟。对于恩施玉露这样一种区域性极强的小众茶来说,再没有比他更权威的专家了。
这50个人又都集中在恩施市区周边,“都被各个茶叶公司挖去管技术生产,几十年前的小作坊里都觉得做恩施玉露很难很麻烦,现在更没有个人在做”。他能马上数出这些师傅们的去向,因为恩施玉露的企业总共只有16家。几年前,恩施市曾与重庆、湖南的茶叶企业经历了一场持久的拉锯式争夺,最终才将“恩施玉露”的品牌夺回,注册为本地的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也就是说,只有在恩施市这个地理范围之内生产的恩施玉露才有资格打上品牌的印记。
我们找到的第一个制茶人叫蒋子祥,是恩施市芭蕉乡黄连溪人,那里也是恩施玉露的发源地。1988年他14岁时,恰好杨胜伟带着农校的学生到他家附近实习,于是就很幸运地跟着杨老师学习如何制作恩施玉露。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芭蕉乡农工商贸易公司上班,当时恩施玉露还处在“有人在做,但市场上没有包装、没有牌子”的阶段,他负责给乡集体企业做包装,打品牌出去推销,到了2003年,辞职下海创办了自己的茶叶公司,专营恩施玉露。
蒋子祥是恩施玉露第十一代传承人中最杰出的一个,曾经参与制定了恩施玉露的地方标准。“在鲜叶的要求上要分成四个等级,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叶超过总量的95%,并且新鲜匀整,无病虫叶和红紫叶的是最高的特级,因为要搓成针形,初展可以让芽叶包裹得更紧密,全是单芽也不行,颜色太浅,不符合玉露碧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