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扬:穿越与重现(2)

 
巴米扬:穿越与重现(2)
2015-07-26 09:01:33 /故事大全

巴米扬大佛是巴米扬山谷中绵延2500米岩壁、700多座佛像石窟中的两座傍山巨佛。西大佛建成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东大佛建成于1世纪,高37米,着蓝色袈裟。对这两尊大佛,晋代高僧法显在《佛国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均有记载。对阿富汗当地人来说,大佛早已超越宗教与政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张昕宇说:“当地人有时甚至把西大佛叫做爸爸,东大佛叫做妈妈。”他们此次计划重现的是西大佛。

张昕宇告诉本刊记者,重现大佛的准备大概用了半年时间。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大10年前有一个日本团队想通过激光技术还原大佛,但是没有成功。激光属于能量光源,其高热量将会使洞壁形成不规则的热胀冷缩,加速其龟裂的速度。几经探寻,张昕宇最后找到了建筑投影的技术方案。这项近年来兴起的光影技术,多应用于演出现场或灯光秀,其原理是采用高流明的投影仪,将影像直接投在建筑或者一个实体上面,投影内容和建筑实体结合在一起,产生逼真动态的效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所长张烈,曾经在两三年前参与过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光影重现项目。他介绍说:“光影重现的难度有几个方面。首先需要研究考证佛像的原貌是什么样子。其次,投影仪的安装与调试,也要充分考虑到现场环境与投射角度。比较而言,投影仪只是一个成本投入的问题。”

与形体完整、主要需要上色的卢舍那大佛不同,张昕宇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大佛的面部复原,由于大佛很早即遭到破坏,几乎没有人见过大佛的脸。于是,他们决定向有“阿富汗祖母”之称的喀布尔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南希·杜普利(Nancy Dupree)求助。南希深受当地人爱戴,50多年前与丈夫开着越野车跑遍阿富汗全境,发掘了很多阿富汗最古老的文物,此后写了十几本与阿富汗相关的书。

5月30日,在联系了数月,用时一个半月行驶了8000公里的路程后,张昕宇和梁红见到了这位88岁的传奇人物。南希向他们提供了大佛被炸毁前的图片。为了进一步还原完整的大佛面部,张昕宇在南希的指引下又前往喀布尔国家博物馆,在那里找到了与大佛年代相似、出土地点不远的犍陀罗类型的佛像。

图像胶片的难题解决了,接下来是技术方案。张昕宇制定的技术方案是用一台亮度高达60万流明(电影院常用投影机为2万流明)的大功率投影机,在原地还原大佛影像,一张A4大小的胶片将被投射出一个约四个篮球场大小的佛像。由于采用了与阳光接近的色温6000K的金属卤素光源,再加上特制的石英玻璃与紫外线滤光镜,从而避免对大佛洞窟造成光侵蚀。

为了此次重现活动,早在两个月前,张昕宇团队就向巴米扬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等到了阿富汗时,批准文件也批复下来了。6月5日,张昕宇团队在现场进行了简单调试。6月6日,首次正式投放持续了3个小时。6月7日,应当地政府邀请,又进行了7个小时的投放。调试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反复的调试对眼睛伤害很大。出发前的一天晚上,张昕宇叫醒梁红,说自己眼睛疼,看不见东西了。拉到医院,诊断为眼角膜脱落,原因正是在调试高亮度的投影机时,长时间离得太近。

终于,在夜色下,巴米扬大佛再次显形,远在50公里外的人们都看到了它的光芒。投放现场瞬间变得像过节一般,梁红很激动,她说:“我和老张挺自豪的,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当大佛亮起来的一瞬间,你会觉得整个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不叫事了。”

短暂的庆祝过后,随之而来的是现实的安全威胁。首次投放后的第二天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巴米扬机构收到建站14年来的首次灰色警告威胁。当天晚上,一些当地的老百姓告诉团队成员,极端组织甚至扬言要炸毁活动现场。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