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迈回忆说,陆军部的安排,即是将擅长装甲兵团机动作战的巴顿调职华北战场,向东攻击,夺取北平、秦皇岛与青岛,特拉斯科特将军负责收复长江流域,直指上海,麦克鲁将军负责华南战事,收复广州。到了8月初:“南宁、柳州、桂林等‘黑金刚钻计划’所订的前期目标都已光复,我们倍感鼓舞……我训令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势,部队应随着日军的收缩而保持逼近,但应避免大规模的作战与损失,为9月份的全面攻势尽可能提供一切保障。”此时,湘西会战与桂柳反攻已经顺利结束,新六军指挥官廖耀湘曾建议,以新六军为主力,沿邵阳至衡阳公路,攻击前进,乘胜收复衡阳,打通湖南与广州的交通线。这个作战方案得到了何应钦的首肯,但魏德迈与麦克鲁将军推敲再三,依旧决定不予采纳,因为针对广州的作战计划,必须延迟至9月开始,届时除了新六军,亦将投入新一军孙立人部,以及第62、46军,他们将与在广州附近强行登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个师并肩作战,美国政府亦承诺负担在华美军作战经费开支,额度为每月5亿美元。然而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因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而骤然终止。
为了表彰魏德迈在华履职期间10个月之内的诸多贡献,蒋介石曾希望魏德迈代其接受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受降,结果为魏氏婉拒。这位谦虚谨慎的军人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与手腕:“中国遭受敌人蹂躏八年,牺牲数百万生命,没有任何外国代表该在中国战区之内受降。”
结语
长期以来,魏德迈的贡献与努力始终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因其履任时间不长、性格内敛而不争功,始终被当作一位身影模糊的“遗忘英雄”。在胜利到来之际,他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将眼光投向了这个古老国家的未来:“我在中国身处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中国还尚未到达美国人所通常认为的现代国家的实体状态。”魏德迈在给马歇尔的电报中如是说,此一观点无疑超越了大多数在华美国“中国通”对于这个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中阵痛国家的肤浅认识,魏德迈毫不讳言地指出:“派往中国的美国军人以及外交官员,大部分对远东事务、当地社会的新旧潮流一无所知,史迪威曾被华盛顿高层认为是陆军部里的中国问题专家,但是他对中国政府在与西方交往中产生的复杂政治问题,知之甚少。蒋介石的不行动,并非出于缺乏意志力,而是出于缺乏足够的强制力。我们美国人总是认为,只要蒋介石下一道命令,它就会被执行……事实上,蒋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合政府的领袖,有时会在获得其下属服从一事上遭遇极大的困难。”确实,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指出,中国并非是以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面貌进入八年抗战,而是以硝烟血火为助力,努力通过战争动员,努力蜕变为一个现代国家。正如魏德迈所担心的那样,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撑过了八年抗战,却无法承受胜利所带来的一系列结构性挑战,他在两年后失败的第三次中国之旅,亦成为他自身和美国对华政策一个灰暗的注脚,尽管这无损于他战时的光荣与功绩。
(感谢美国CAN研究机构总裁冯德威先生,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霍安治先生为本文提供的资料与大力协助;实习生胡燕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部分参考资料:原始档案类:《魏德迈报告》,阿尔伯特·魏德迈著,华南书局,1959;《湘西会战》,胡璞玉主编,中国台湾地区“国防部史政局”,1966;《湖南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薛岳、徐建勋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亲历滇缅抗战》,杜聿明、郑洞国著,团结出版社,2011;《八年抗战之经过》,何应钦著,文海出版社,1972;《刘安祺先生访问纪录》,张玉法访问,黄铭明记录,中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文史资料存稿续编·抗日战争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文史资料存稿续编·全面内战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著作类:《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齐锡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龙的战争——盟军在中国的行动》,Yu,Maochun著,Naval Institute Press,1996;《美国在中国的十字军行动》,Michael Schaller著,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在中国的守势——美国陆军二战战役系列》,Mark.D.sherry著,美国陆军军事研究史中心,2015;《在中国的攻势——美国陆军二战战役系列》,Theresa.L.Kraus著,美国陆军军事研究史中心,2015;《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拉里·米特著,新世纪出版社,2014;《谁掌控美国的战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史》,斯蒂文·L.瑞尔登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主笔/朱步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