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民”到“开拓民”
“我们一家乘坐从新潟港起航的‘白山丸’,向乐土进发。当时同行的兴致勃勃的少年冲山进留下了难忘的记忆:1941年刚刚建造起来的‘白山丸’,在浅绿色的船身上从头到尾画有白色宽线条,像是驶向幸福的箭头。”这是多年后日本人中岛幼八在书中回忆起作为开拓团一员从日本出发,去往中国东北的情景。当年的中岛幼八只有1岁,随同父母和7岁的姐姐一起去到彼时还被称为“满洲”的东北。那时他们当然不会意识到,自己是最后一期前往中国东北开疆拓土的“开拓民”,而日本政府宣传的“王道乐土”早已经是被戳穿的谎言。
按照日本政府的计划,从1937年起,将用20年时间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共计500万日本农业移民,这将占整个东北人口的十分之一。而当时日本全国拥有农业人口是560万户,其中贫困农民近200万户。这个雄心勃勃的移民计划出自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认为“若使日本人占满洲国人口一成,就能在满洲国建立以大和民族为指导核心的日本秩序”。8月,广田弘毅内阁宣布,向中国东北移民将作为日本国的“七大国策”之一。按照规划,“百万户移民计划”从1937年起,分4期进行,每5年一期,移民户数逐渐递增,第一期10万户,第二期20万户,第三期30万户,第四期40万户。100万户移民需要的土地是1000万町步(1町约合耕地14.87亩)。齐齐哈尔以北的松花江上游地区、小兴安岭南麓、黑河瑷珲、原中东铁路东部线、京图线及拉滨线、大郑线、辽河下游、洮索线、三河、西辽河上游等地带,都成为占地移民的重点地区。直到日本1945年战败,移民计划实施到第二期,派出的最后一期移民即是1942年招募的,实际移民的数量远远少于计划。
日本的移民计划直接源于国内的重重危机。日本人口多而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被称为“满洲开拓团之父”的东宫铁男曾将日本比作“盆中之竹”,竹子长久生长在盆中,则无法枝叶茂盛。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先后爆发了两次经济危机,国内生产总值由1929年的77.168亿日元,下降到1930年的59.6281亿日元,政府认为解决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向海外移民。而与此同时,日本在与俄国、中国的战争中又取得一系列特权,为移民创造了机会。
日本对中国的移民由来已久,其中满洲铁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日俄战争中日本最大的收获,一是获得了南满铁路的经营权,另外就是获得了辽东半岛附属地,这两个侵略权益的获得,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扩张起了非常恶劣而关键的作用。它意味着日本在东北有了落脚点。以此为奠基,它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李淑娟说,“利用经营铁路的便利条件,满铁充当了日本移民东北的先锋,先是在附属地内进行农业移民的试验,进行农业调查和改良的工作。满铁附属地适于耕种的大约有4400公顷的土地,它把这些都视为大的农业试验场。最早的试验移民就是1914年的满铁退伍兵移民,还有1915年的关东州爱川村移民。”